槁骸的意思、槁骸的詳細解釋
槁骸的解釋
(1).枯骨。《莊子·知北遊》:“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 咎繇 面如蒙倛, 伊尹 形若槁骸。”
(2).指羸弱的身體。 宋 王安石 《與沉道原書》之二:“槁骸殘息,待盡朝夕,頓伏床枕,無足言者。”
詞語分解
- 槁的解釋 槁 ǎ 枯幹:槁木。枯槁。槁悴。槁木死灰(喻心情冷漠,對一切事情無動于衷)。 古同“藁”,草。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骸的解釋 骸 á 骨頭:骸骨。屍骸。 身體:病骸。殘骸。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槁骸(gǎo hái)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槁”與“骸”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從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解析
- 字義拆解:
- 槁(gǎo):指草木幹枯、失去生機。《說文解字》釋為“木枯也”,如《孟子·公孫丑上》有“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引申為事物幹癟、枯竭的狀态。
- 骸(hái):指骨骼、軀體。《說文解字》釋為“胫骨也”,後泛指骨骼或身體,如《莊子·齊物論》雲“百骸、九竅、六藏,赅而存焉”。
- 複合詞義:
“槁骸”字面意為幹枯的屍骨或軀體,強調生命消逝後僅存的枯槁形骸,蘊含強烈的衰敗、死亡意象。此義可見于道家典籍,如《列子·黃帝篇》載:“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二、引申義與文學意蘊
- 比喻極度消瘦:
引申形容人形銷骨立、憔悴不堪的狀态。如《漢語大詞典》釋義:“枯骨。亦形容消瘦。” 此用法多見于古典詩文,用以刻畫人物曆經磨難後的枯瘦形象。
- 象征生命枯竭:
在哲學與文學語境中,“槁骸”常喻指精神或生命力的徹底消亡,與“槁木死灰”意境相通。如《莊子·齊物論》中“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即通過軀體如槁木的意象,表達形神俱滅的哲學思考。
三、權威文獻例證
- 《莊子·知北遊》: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此句以“槁骸”直指軀體枯槁,與“死灰”呼應,成為道家“坐忘”境界的經典表述(參考:中華書局《莊子集釋》)。
- 《漢語大詞典》釋義:
“槁骸:枯骨。亦形容消瘦。”
該釋義收錄于權威辭書,明确其雙重含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 《辭源》考釋:
“骸,骨。槁骸,枯骨。”
強調其本義為枯骨,溯源至古代文獻(參考:商務印書館《辭源》)。
“槁骸”一詞凝結了漢語對生命消亡的深刻觀察,既具“枯骨”的具象本義,又衍生出“形銷骨立”的比喻義與“生機泯滅”的哲學象征。其使用多見于先秦諸子與後世詩文,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生死觀與審美意趣的重要語彙。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對成語“槁骸”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槁骸”由“槁”(指樹木幹枯失去生機)和“骸”(指屍體或骨骸)組合而成,形容人身體極度衰老、枯瘦如柴,或比喻精神萎靡、毫無生氣()。
出處與典故
- 《莊子·知北遊》
原文“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用枯骨般的軀體和死灰般的心境,形容道家追求的“忘我”境界。
- 晉代葛洪《抱樸子》
提到曆史人物“伊尹形若槁骸”,比喻賢士隱逸時的清瘦形象()。
用法與例句
- 指枯骨
如《莊子》中的哲學意象,強調軀體的消亡()。
- 形容羸弱之軀
宋代王安石在書信中自述“槁骸殘息”,描述自己病重時的虛弱狀态()。
近義與延伸
近義詞包括“形銷骨立”“骨瘦如柴”,均強調極度的消瘦或衰頹。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可參考《莊子》《抱樸子》等文獻(來源:、4、5)。
别人正在浏覽...
柏侯百塗白洋澱卑卑悖慢犇電抃掌璧連跛蹩阊铪朝日壇逞心如意弛力大眼賊頂層設計動亸噩夢凡陋番首蜚鸓費氣風穴分顔俘擄歌詠工銀勾勾搭搭國谷厚敦敦畫簾湖霸壺柑灰鶴膠淺矯言僞行羁虜錦天繡地擊鮮疾憎孔揭誇诳匡當蘭秋六州鐵木腔鬧鬼瘧寒鳥明盤格旁室千年一律青瑣第霎眼勝筭石浮市賦怢慄鮮脍下生活謝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