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兕革制的铠甲。《周礼·考工记·函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淮南子·说林训》:“矢之於十步,贯兕甲;及其极,不能入 鲁 縞。”
(2).指士兵。 南朝 梁 沉约 《齐司空柳世隆行状》:“兕甲十万,铁马千群,水陆长騖,志窥皇邑。”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擒》:“ 越王 亲率兕甲十万,君子六千,直渡 太湖 。”
兕甲是汉语典籍中记载的一种古代护具,指用“兕”的皮革制成的铠甲。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兕”为上古传说中的独角猛兽,形似犀牛而体型更大,其皮质坚韧,故被用作军事防御材料[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
从字源角度分析,“兕”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其独角特征,而“甲”本义为动物硬壳,后引申为护甲。两者结合后,“兕甲”特指以兕皮加工的铠甲,如《左传·宣公二年》载“牛则有皮,犀兕尚多”,表明其材质来源的可靠性[来源: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
在古代文献中,兕甲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诗经·小雅·采芑》描述“约軧错衡,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郑玄注疏指出贵族所穿“朱芾”可能与染色兕甲有关,凸显身份与军威[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诗经译注》]。
现代考古发现佐证了兕甲的实际应用,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皮甲残片,经鉴定包含多层压合皮革工艺,与《周礼·考工记》中“函人为甲”的记载相符[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报告]。
“兕甲”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基本含义:兕革制的铠甲
指用犀牛皮制成的战甲,属于古代防护装备。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犀甲需用七层皮革连缀,而兕甲仅需六层,说明其材质更坚韧。这一用法在《淮南子·说林训》中也有印证,描述箭矢在十步内可穿透兕甲,但到极限时连薄绢也无法穿透,侧面体现其防御性能。
引申含义:代指士兵或军队
因铠甲是士兵的象征,故“兕甲”可借代披甲的兵士。例如南朝沈约《齐司空柳世隆行状》用“兕甲十万”形容庞大军队,明代梁辰鱼《浣纱记》则以“兕甲”指代武装力量。这一用法通过借代修辞,将装备特征延伸至穿戴者群体。
补充说明
“兕”是古代对犀牛的别称(尤其指雌犀),其皮质地坚硬,常用于制作护甲。因此“兕甲”不仅体现材质特性,也反映了古代军事装备的工艺水平。
白云谣辬白豹弢暴扬八要采桑惝罔禅钟城关舛杂锤碎趣使刀刀客得故子督过顿堡分句服郑胕肿閤下功牌故妻古诗十九首黄雀哀角牙经纶满腹旌色京氏学抉目悬门具耳抗足靠色刻意经营老寿星力臂力度戮力齐心磨子破镜分钗浦帆挈累青真碁圣湫仄荣惧润格生赖盛暑霜心笋箩陶正腾糅田父野叟天休铁狱铜笼问结献豆向拓夏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