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不朽的意思、三不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不朽的解釋

謂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經久不廢,故曰不朽。語本《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宋 楊萬裡 《跋寫真劉敏叔八君子圖》詩:“古人三不朽,諸老一一中。” 清 管同 《<方埴之文集>序》:“古之所謂三不朽者,首立德,次立功,又其次乃立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不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價值觀念,特指個體生命通過三種卓越的成就達到精神永存、超越肉體消亡的境界。其核心内涵源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所載魯國大夫叔孫豹與晉國執政範宣子的著名對話: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具體釋義如下:

  1. 立德

    指樹立崇高的道德典範。這是最高層次的不朽,強調通過個人品德的修養與踐行,達到聖賢境界,成為後世道德楷模。例如堯、舜、禹等聖王,因其仁德教化而流芳千古。《漢語大詞典》釋“立德”為“樹立德業”,是儒家“内聖”思想的終極體現 。

  2. 立功

    指建立惠澤蒼生的豐功偉業。此層次強調通過經世濟民、安邦定國的實踐貢獻,如治國平天下、抵禦外侮、興修水利等,使功績載入史冊。如管仲助齊桓公稱霸、諸葛亮匡扶蜀漢等。《辭海》界定“立功”為“建樹功績”,體現“外王”的實踐維度 。

  3. 立言

    指創立具有永恒價值的思想學說或經典著作。通過著書立說、傳播真理,使思想跨越時代影響後人。如孔子著《春秋》、司馬遷撰《史記》,皆因言論思想的不朽而名垂青史。《古代漢語詞典》釋“立言”為“著書立說以傳後世”,是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 。

文化意義與影響

“三不朽”體系自春秋提出後,成為儒家士大夫畢生追求的精神标杆,深刻塑造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它強調個體生命可通過道德、事功與思想的卓越成就不朽,既是對現世價值的肯定,也蘊含超越生死的哲學思考。曆代學者如王陽明、顧炎武均對此有深刻闡釋,使其成為中華文明精神傳承的核心概念之一 。

網絡擴展解釋

“三不朽”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人生在世時通過三種方式實現永恒價值,即立德、立功、立言。這一理念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具體含義

  1. 立德
    指通過高尚的道德品行成為社會楷模,樹立行為準則。例如堯、舜以德治天下,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倡導仁愛。立德是最高境界,強調“創制垂法,博施濟衆”。

  2. 立功
    指建立功業,造福國家和百姓。如大禹治水、李冰修築都江堰,或将領保家衛國。其核心是“拯厄除難,功濟于時”。

  3. 立言
    指提出具有深遠影響的言論或著作。例如《論語》《道德經》等經典,或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立言需“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意義與影響

現代啟示

三不朽鼓勵人們超越短期名利,追求長遠精神價值。在當代,可理解為通過品德修養、職業成就或思想傳播實現個人與社會的雙重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人物案例或經典文獻,可參考《左傳》原文及相關儒家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埃土犇命邊壃冰楞鬓顔猖猾常境短褂二鍋頭耳孔兒女之債豐上兌下福星剛勁旰食紅狼紅丸嫁狗逐狗谏職竫言積潤君命款要兩者連緜書凜若冰霜栗玉花隴客馬後毛布幂曆捏一把汗紐扣皮币皮傷肉綻潛畫錢價期朝棄忽期集錢情囚衢闾熱照軟轝三墨少腹聖猷神經戰恃明師子舞水牛四花蘇東坡疼痛亭決鏄铫魏車委照文齊福不齊香橙謝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