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經久不廢,故曰不朽。語本《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宋 楊萬裡 《跋寫真劉敏叔八君子圖》詩:“古人三不朽,諸老一一中。” 清 管同 《<方埴之文集>序》:“古之所謂三不朽者,首立德,次立功,又其次乃立言。”
“三不朽”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人生在世時通過三種方式實現永恒價值,即立德、立功、立言。這一理念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立德
指通過高尚的道德品行成為社會楷模,樹立行為準則。例如堯、舜以德治天下,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倡導仁愛。立德是最高境界,強調“創制垂法,博施濟衆”。
立功
指建立功業,造福國家和百姓。如大禹治水、李冰修築都江堰,或将領保家衛國。其核心是“拯厄除難,功濟于時”。
立言
指提出具有深遠影響的言論或著作。例如《論語》《道德經》等經典,或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立言需“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三不朽鼓勵人們超越短期名利,追求長遠精神價值。在當代,可理解為通過品德修養、職業成就或思想傳播實現個人與社會的雙重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人物案例或經典文獻,可參考《左傳》原文及相關儒家典籍。
《三不朽》是一個充滿深意的詞彙,它代表着永恒不朽、永遠流傳的意思。這個詞彙形容的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不會被時間沖刷的事物,無論是人物、藝術作品還是思想都能被稱為“三不朽”。
《三不朽》的拆分部首為“三”和“冖”,共有4個筆畫。
《三不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的“矣不朽”一文中,意思是“永遠流傳下去”。後來在文學創作和文化領域中廣泛使用,成為描述那些不會被時間遺忘的珍貴事物的代名詞。
《三不朽》的繁體字為「三不朽」。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将《三不朽》寫為「叁不朽」也是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
1. 這部電影經曆了無數次的重播和回顧,真可謂是一部不朽之作。
2. 他的精彩演講使他成為了曆史上不朽的名人。
1. 不朽之作
2. 不朽的名人
3. 不朽的藝術品
1. 永恒
2. 不朽
3. 長存
1. 短暫
2. 逝去
3. 消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