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蚦蛇膽”。蚺蛇的膽。相傳能治病止痛。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 顔含 字 宏都 ,次嫂 樊氏 ,因疾失明。醫人疏方,須蚺蛇膽……得膽藥成,嫂病即愈。” 宋 錢易 《南部新書》戊:“蚦虵膽, 雷羅州 有養虵戶,每年五月五日,即擔舁蚦虵入府,祗應取膽。”《明史·楊繼盛傳》:“初, 繼盛 之将杖也,或遺之蚺蛇膽,卻之,曰:‘ 椒山 自有膽,何蚺蛇為!’ 椒山 , 繼盛 别號也。”亦省作“ 蚺膽 ”。《新唐書·韋堅傳》:“每舟署某郡,以所産暴陳其上,若 廣陵 則錦、銅器、官端綾繡…… 始安 蕉葛、蚺膽、翠羽; 吳郡 方丈綾。” 清 吳家骐 《楊忠愍公祠》詩:“不須蚺膽當三木,祇請龍顔質二王。”
蚺蛇膽是傳統中藥材,為蟒蛇科動物蟒蛇的膽囊,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析:
蚺蛇膽取自蟒蛇(學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宰殺後剖腹取膽,可鮮用或晾幹入藥。主要分布于貴州、雲南等地的熱帶、亞熱帶叢林。
因含毒性,需嚴格遵醫囑,避免自行服用。現代因生态保護,野生蟒蛇膽已受限,臨床多尋求替代藥材。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代文獻與現代研究,實際應用應結合專業指導。
《蚺蛇膽》是一個成語,意為指某人心膽小,沒有勇氣或膽量。
《蚺蛇膽》的拆分部首為蟲、䒑、月,總計6個筆畫。
《蚺蛇膽》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荀子·卷六·勸學》篇。這一成語的意義和生物蚺蛇似乎沒有直接聯繫,而更多是與其膽小的性格有關。
繁體字為「蚺蛇膽」。
在古時候,漢字「蚺蛇膽」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了解。
他真是個蚺蛇膽,連小事都不敢承擔。
膽小鬼、大膽、膽怯。
膽小、孱弱、懦弱。
膽大、勇敢、大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