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藉以稽考的四个方面。《鹖冠子·博选》:“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 陆佃 注:“道无所治,有之者,以稽於天,所以尔也……道无所住,有之者,以稽於地,所以尔也。” 王闿运 《题鹖冠子》:“其书言四稽五至,欲人主之知人, 退之 乃嘆其不得用,即用亦不得用其稽至也。”
“四稽”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藉以稽考的四个方面,具体解释如下:
“四稽”出自《鹖冠子·博选》,指从四个维度进行考察,即:
该词主要用于古代哲学语境,强调通过多维度审视问题。例如《鹖冠子》提出“道凡四稽”,主张君主应综合天、地、人、命来选拔人才。后世学者如王闿运在《题鹖冠子》中也提到其“四稽五至”的治国理念。
部分现代解释(如“四次审查”)可能与原意存在偏差,需结合古籍原典理解。此外,“稽”单独使用时,可表示考核、停留等含义(如“稽查”“稽留”),但与“四稽”的特定组合无关。
建议查阅《鹖冠子》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以获取更完整信息。
《四稽》是一个古代汉字词汇,由四个字组成。下面将对该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解释。
《四稽》的意思是四次审查或检查的意思。这个词主要指的是古代官员执行任务前,需要经过四次审查或检查来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
《四稽》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囗”和“禾”,其中“囗”是一个包围的部首,表示围住或与众不同;“禾”是一个象形字,表示稻谷。这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2画。
《四稽》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宗伯》一书中。此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周朝时期的礼仪制度和官僚体系。《四稽》一词由此而来,用以指代官员履行职责前的四次审查。
《四稽》的繁体写法为「四稽」。
根据历史记载,古时候《四稽》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它的写法为「四肯」。不过,在现代汉字标准化之后,写法统一为「四稽」。
1. 官员在上任前要经过四次稽查,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 这家公司的产品质量受到了四次稽查的严格监控,因此非常可靠。
与《四稽》相关的组词有:
- 四次(sì cì)
- 稽查(jī chá)
- 审查(shěn chá)
- 检查(jiǎn chá)
- 履职(lǚ zhí)
- 官僚(guān liáo)
与《四稽》意思相近的词有:
- 四审(sì shěn)
- 四查(sì chá)
- 四核(sì hé)
- 四筹(sì chóu)
与《四稽》意思相反的词有:
- 不稽(bù jī)
- 不审(bù shěn)
- 不查(bù chá)
- 不核(bù hé)
- 不筹(bù chóu)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