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离王城五百里的周围地方,是天子直接管辖的范围。《周礼·秋官·野庐氏》:“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 郑玄 注:“去王城五百里曰畿。” 孙诒让 正义:“云去王城五百里曰畿者,大司马云方千里曰国畿是也。王城居中,面各五百里,其边界为四畿。”
“四畿”是中国古代地理与政治制度中的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四畿指王城(都城)外围五百里的区域,是天子直接管辖的核心领地。根据《周礼》记载,王城居中,四面各延伸五百里,形成总范围约“方千里”(即边长千里的正方形区域)的“国畿”。四畿即国畿的四个边界方向,合称“四畿”。
如需进一步了解周代行政区划或相关官职职能,可参考《周礼》原文及历代注疏。
《四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它指的是古代中国国都周围的四个辖区。
《四畿》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囗”和“田”,共有5个笔画。
《四畿》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 · 天官丽志》一书中,用来指代周天子的巡游地域。
《四畿》的繁体字为「四縣」。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有所变化。《四畿》古时的写法为「四境」,境字下面加上四个小点表示四个区域。
1. 《尚书 · 天官丽志》中有一句:“昔者四畿之制,祀之、春日之社,舂之、夏日之社,捣之、秋日之社,榷之、冬日之社。”
2. 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记载中有“四畿无百男夫则趋之”。
四畿城、四畿内、四畿域
四郊、都城四周、周边地区
外域、外地、外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