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畿的意思、四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畿的解释

古代指离王城五百里的周围地方,是天子直接管辖的范围。《周礼·秋官·野庐氏》:“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 郑玄 注:“去王城五百里曰畿。” 孙诒让 正义:“云去王城五百里曰畿者,大司马云方千里曰国畿是也。王城居中,面各五百里,其边界为四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畿(sì jī)是古代中国周代特有的地理与政治概念,指以王城(都城)为中心,按距离划分的四个层级直属区域,是“畿服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具体含义如下:

  1. 字义解析:

    • 畿:本义指王都所管辖的方圆千里之地。《说文解字》释:“畿,天子千里地也。”引申为京城附近由天子直接管辖的地区。
    • 四:即四个层级或方位。
  2. 具体指代(周制): 根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周王将王畿(天子直辖地)按距离王城的远近划分为四个区域,称为“四畿”:

    • 邦畿:王城周围方千里的核心区域,即王畿本身。
    • 侯畿:邦畿之外方五百里的区域。
    • 甸畿:侯畿之外方五百里的区域。
    • 男畿:甸畿之外方五百里的区域。
    • 采畿:男畿之外方五百里的区域。 (注:部分文献或解释中,“四畿”有时也指侯、甸、男、采这四服,但核心概念是王畿内部的层级划分)。
  3. 功能与意义:

    • 行政管辖:四畿是天子直接统治的核心区域,不同于更外围的需要通过分封诸侯间接管理的“服”(如“九服”或“五服”)。
    • 拱卫王都:四畿的设立旨在层层拱卫王城,形成以王城为中心的防御和治理体系。
    • 赋役来源:四畿内的土地和人民是王室主要的赋税、兵役和劳役来源地。
    • 礼制体现:反映了周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理想和以王城为中心的等级秩序观念。
  4. 历史演变: “四畿”制度主要盛行于西周时期,是周代畿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周王室衰微和诸侯国崛起,这套理想化的地理行政划分在实际政治运作中逐渐弱化。后世虽仍有“京畿”、“畿辅”等概念指代都城周边地区,但严格意义上的“四畿”划分已不再实行。

权威参考来源:

“四畿”是周代特有的政治地理概念,指天子王畿内部按距离王城远近划分的四个层级区域(邦畿、侯畿、甸畿、男畿/采畿),是王室直接统治的核心地带,承担着拱卫都城、提供赋役的功能,体现了周代以王权为中心的等级秩序。该制度主要存在于西周,是理解周代政治结构和“畿服”思想的关键词。

网络扩展解释

“四畿”是中国古代地理与政治制度中的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与范围

四畿指王城(都城)外围五百里的区域,是天子直接管辖的核心领地。根据《周礼》记载,王城居中,四面各延伸五百里,形成总范围约“方千里”(即边长千里的正方形区域)的“国畿”。四畿即国畿的四个边界方向,合称“四畿”。

制度依据

  1. 文献来源:最早见于《周礼·秋官·野庐氏》,记载“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郑玄注“去王城五百里曰畿”。
  2. 行政区划:周代将王畿分为“九畿”,其中“国畿”为天子直辖,四畿则是国畿的边界划分,体现“五服制度”中“甸服”的核心区域。

功能与意义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周代行政区划或相关官职职能,可参考《周礼》原文及历代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百里君弊末赤凤来棰敕娖搦打醋炭岛夷打扫登攀弟及地坛风醋风角風霾蜂腰削背风义干菜格不住观化听风过隙白驹酣鬭话箱疆垂箭羽谨慤克敌制胜可恨圹虚联接棉织品民穷财匮南宫诺金盆浴魄力破柱求奸铺母牵时其道亡繇栖景情囚群英会荣启期如汤沃雪三相电流三致千金少谴傻人霜廷肆类田躺跳鸡模偷快万不失一微灯未孚相嬗相蒸消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