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駭鷄犀 ”。犀角名。《戰國策·楚策一》:“乃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 秦王 。” 王念孫 《讀書雜志·戰國策二》:“雞駭之犀,當為駭雞之犀。”《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士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鷄犀、珊瑚、虎魄。” 晉 葛洪 《抱樸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徹末,以角盛米,置雞羣中,雞欲啄之,未至數寸,即驚卻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為駭雞犀。”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又有駭雞犀、辟塵犀、辟水犀、光明犀。此數犀,但聞其説,不可得而見也。” 元 宋本 《舶上謠送伯庸以番貨事奉使閩浙》之八:“薰陸胡椒腽肭臍,明珠象齒駭雞犀。”
“駭雞犀”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珍稀犀角,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名稱來源與特性 據記載,駭雞犀是傳說中的海獸,其角具有驅散塵埃的功能,因此又名“卻塵犀”。唐代《嶺表錄異》提到它常與辟塵犀、辟水犀等并列,但現實中難以見到。另據《抱樸子》描述,通天犀角因帶有特殊紋路,放置于雞群中會使雞受驚後退,故被稱為“駭雞犀”。
曆史記載與用途 該詞最早見于《戰國策·楚策》,記載楚國曾向秦王進獻“駭雞之犀”與夜光璧。漢代《後漢書》将其列為大秦國的珍寶之一,與夜光璧、珊瑚等并列。其材質常被用于制作貴族飾品,如唐代宮廷用水晶、瑪瑙與辟塵犀雕刻龍鳳花紋。
補充說明:部分文獻中“駭雞犀”與“通天犀”存在混用現象,可能因犀角特殊功能而産生的異名關聯。該物在古代多作為貢品或珍寶,實際存世記載較少,帶有傳說色彩。
駭雞犀(huǎi jī xī)是一個漢字詞組,它的意思是指“驚鳥角上的犀牛角”,比喻非常罕見或者難以找到的東西。
駭(12):馬(馬)+犬(犭)
雞(10):鳥(鳥)+勾(勹/勺)
犀(13):牛(牜)+西(西)
《鵲巢記》是明代馮夢龍的著作,其中有一句話:“真駭雞犀玉。”從此,駭雞犀成為了一個别緻的比喻,用于形容稀罕的東西。
駭雞犀
古時候,駭雞犀的寫法為“駭雞犀”。其中,“駭”和“雞”與現代寫法相同,而“犀”字的部首是“⺧”。
1. 他的收藏品中有一塊駭雞犀的玉器,價值連城。
2. 這樣的機會實在是駭雞犀,難得一見。
鶴立雞群、駭人聽聞、鶴發童顔
稀世珍寶、稀罕之物
平常之物、普通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