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散。《周書·于翼傳》:“數十年委積,一朝麋散。” 梁啟超 《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既不能任,則其權将麋散堕落,而終不能以自有。”
“麋散”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麋散”意為“碎散”,指事物破碎、分散的狀态。該詞在古籍和近代文獻中均有使用,例如《周書·于翼傳》提到“數十年委積,一朝麋散”,形容長期積累的事物突然散落。
出處與用法
字義解析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mí sàn,注音為ㄇㄧˊ ㄙㄢˋ,屬并列式合成詞。
總結來看,“麋散”多用于描述具體或抽象事物的破碎、分散狀态,兼具文學性和曆史性。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周書》或梁啟超相關著作。
麋散是一個具有深刻含義的漢字詞語,它是由兩個部首構成,分别是“鹿”和“散”。其中,“鹿”是表示麋鹿的意思,而“散”則表示分散、離散的意思。
根據筆畫數來分析,麋散一共有13個筆畫。其中,部首“鹿”相當于兩個筆畫,而部首“散”則相當于11個筆畫。
麋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楚辭·九辯》中,被用來形容麋鹿四散逃離,表示大亂、混亂的局面。
在繁體字中,麋散的寫法仍然保留原有的形式和意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麋散的寫法也與現代相同,沒有産生較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麋散的例句:
1. 此地曾發生一次麋散的事件,使得附近的動物都四散而逃。
2. 城市的麋散一直持續了好幾天,造成了很大的混亂。
一些與麋散相關的組詞:
1. 麋鹿:指的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鹿類動物,分布在我國的北方和西南地區。
2. 麋穴:指麋鹿栖息或藏身的地方。
一些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四散、散亂、混亂。
反義詞:集中、聚攏、整齊。
通過以上的解釋,我們可以了解到麋散這個詞的含義和起源,以及它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的形态和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