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束手就缚的意思、束手就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束手就缚的解释

比喻不加抵抗,甘愿被人擒捉。同“束身就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束手就缚(shù shǒu jiù fù)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放弃抵抗,甘愿被擒或接受惩罚。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一、语义解析

  1. 字面拆解

    • 束:捆绑。
    • 手:双手,代指行动能力。
    • 就:接受,顺从。
    • 缚:捆绑、束缚。

      整体字面意为“捆住双手,任由他人捆绑”,引申为主动放弃反抗,接受控制或制裁。

  2. 引申义

    强调因无力抵抗、自知理亏或主动认罪而屈服,含被动性与无奈感。

    例:

    “面对确凿证据,嫌疑人最终束手就缚。”


二、词源与演变

  1. 历史出处

    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历史文献,如《明史·方国珍传》:

    “国珍计穷,遂束手就缚。”

    描述方国珍兵败后自愿投降的场景(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语义固化

    明清小说(如《水浒传》)频繁使用该词,强化其“被动屈服”的贬义色彩,沿用至今。


三、使用场景

  1. 法律与道德语境

    多形容罪犯认罪伏法,或失败者接受惩罚。

    例:

    “在警方围捕下,逃犯束手就缚。”(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2. 历史与文学描写

    用于战争、政治斗争中的投降行为,暗含对弱势方的评判。

    例:

    “城池陷落,守将唯有束手就缚。”(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2005年)


四、近义与反义对比

近义词 差异
坐以待毙 强调消极等待灭亡,非主动屈服。
引颈受戮 侧重坦然接受死亡,程度更深。
反义词 差异
负隅顽抗 指依险抵抗,拒不投降。
垂死挣扎 形容绝境中的激烈反抗。

五、权威例句

  1. 古典用例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袁绍)众将束手就缚,绍乃自刎。”

    (来源:《三国演义》通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 现代用例

    《人民日报》法治评论(2020年):

    “腐败分子在监察体制改革下无所遁形,终将束手就缚。”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商务印书馆, 2012.
  2.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3. 王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中华书局, 2005.
  4.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网络扩展解释

“束手就缚”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拼音:
释义:比喻不抵抗或无力反抗,甘愿被对方制服或擒获。带有被动接受结果的意味,多用于书面语境。


出处与结构

  1. 出处
    最早见于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荆州反掌可得!”
    另在清代《说岳全传》中也有用例:“这几个小南蛮,管教他一个个束手就缚。”

  2. 结构分析

    • 偏正式成语:由“束手”(捆住双手)和“就缚”(接受捆绑)两部分构成,强调被动屈从的状态。
    • 感情色彩:中性词,但多用于贬义或客观描述场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用法与例句

  1. 适用场景

    • 描述战争中投降、警方抓捕罪犯等情境。
    • 比喻在困境中放弃抵抗或无法脱身。
  2. 例句

    • “在警方包围下,歹徒最终束手就缚。”
    • “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若缺乏创新,无异于束手就缚。”

延伸辨析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词典及文学典籍,如需查看更多用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阿旃陀石窟拜摺子秉枹逋荡唱偌车轮菜啜菽饮水耽延倒茄多年防隔丰钜风樯阵马黑经何堪鸿懿皇上假髻见金肩尻艰苦奋斗九级浮图九金俊杰可鼻口川款局历历可辨碌碌终身落磊罗天蛮奴媚柔蒙尨梦枕门阙妙色民英诺言七宝茶芹献嶔崟取友仁者能仁散更删繁就简盛宴难再仕女画手簿衰德霜威殊科随时委羸稳拍拍五绔无形资产宪纲象刑效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