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黍秆。《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殯” 晋 杜预 注:“茢,黍穰。” 孔颖达 疏:“ 杜 云‘茢,黍穰’者,今世所谓苕帚者,或用薍穗,或用黍穰,二者皆得为之也。” 宋 窦苹 《酒谱》:“凡人醉卧黍穰中必成癩醉。”《宣和遗事》后集:“时风寒,夜宿竹簟,侍御人取茅及黍穰作焰,与二帝同坐,向火至明。”
黍穣(shǔ rá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农事指向的复合词,由“黍”和“穣”两部分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对单字的释义,“黍”指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籽实去皮后称“黄米”,是古代“五谷”之一;而“穣”本义为禾茎中白色柔软的部分,后引申为禾秆的统称。因此“黍穣”整体指黍类作物收割后剩余的茎秆部分,常用于饲料加工、编织器具或燃料制备。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黍穣”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黍穣》,书中记载“黍穣饲牛,则腹下不焦”,说明当时已认识到黍类茎秆的饲用价值。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进一步细化其用途,提到“黍穣可织箔席,亦堪造纸”,印证了其在传统手工业中的应用。这些农学典籍的记载,为理解该词的历史语义提供了权威依据。
现代汉语语境下,“黍穣”仍保留其本义,但在实际使用中多出现于农业文献或方言表述。例如《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黍类作物成熟后脱粒剩余的茎叶部分”,强调其作为农业副产品的物质属性。需注意的是,该词与“黍秸”存在细微差异,前者侧重茎秆的纤维质地,后者则泛指整株干燥植株。
参考文献来源:
“黍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黍穣”指黍的茎秆(即黍脱粒后的秸秆部分)。黍是一种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子实为黄米,其茎秆被称为“穣”或“穰”。
“黍穣”是古代对黍类作物茎秆的统称,主要用于工具制作、燃料等生活场景,体现了古代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该词现代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特定方言中。
保路运动残编车生耳赤鯶公丑声远播存放大理点治地地道道鼎足而三东床东风马耳饵治贩籴放物甘休钩错古愁果如其言红麒麟话法浑殽湖澥郊逆嗟呼激箭稽疑送难开素跨积冷牕冻壁立瓜领款淩迈率陋民校磨晻抹泪揉眵偏宕嵌岩青土凄序让果攘袖人微望轻日偏食身型神游申证侍鬟说人家漱石四城讼学吐蚊鸟外区罔极之恩猥闶无生果诬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