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才能聲望。《晉書·和峤傳》:“﹝弟 郁 ﹞才望不及 嶠 ,而以清幹稱。” 唐 高適 《别劉大校書》詩:“昔日京華去,知君才望新。” 元 元懷 《拊掌錄》:“ 魯直 在 鄂 , 鄂州 太守以其才望信重之。”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三:“﹝ 金眉生 ﹞負才望,喜談天下事,亦振奇人也。”
(2).指有才能聲望的人。 明 汪道昆 《洛水悲》:“邂逅逢 東都 才望,殷勤獻南國明璫,我思他懷中密意頻觀望。” 康有為 《法國革命史論·跋》:“剪除才望,稱自然之美而縱淫盜。”
“才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才能與聲望
指個人具備的才華能力及由此形成的聲譽。例如《晉書》提到“才望不及峤”,強調才能與聲望的對比。現代用法中,多用于形容有潛力或成就突出的人,如“才望過人”。
代指有才德之人
在古漢語中,也可直接指代“有才能聲望的人”,如康有為《法國革命史論》中“剪除才望”即指此類人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晉書》《拊掌錄》等古籍。
才望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才華和志向。字典解釋中,才指的是天生的才能,望則表示對未來的希望和追求。
才望是由2個部首組成的:才和皇。才的意思是人的才能,是由3個筆畫構成的;而望則表示遠遠看的意思,是由7個筆畫構成的。
才望是一個古代漢字,源自《說文解字》。在繁體字中,才望的寫法與簡體字沒有區别。
才望是古代漢字,它的古時候的寫法稍有不同。古時候的才寫作“扌”和“才”兩種形式,表示人的才能;而望寫作“忄”和“皇”的形式,表示遠望。
他年紀雖小,但才望卓越,必将成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
組詞:才華橫溢、望眼欲穿、才高八鬥。
近義詞:才能、才幹、才氣。
反義詞:無才無望、愚笨、無志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