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面做的祭品。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道祭》:“ 玄宗 朝,海内殷贍。送葬者或當衢設祭,張施帷幙,有假花、假果、粉人、麪粻之屬。”
“麪粻”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麪”和“粻”兩個字組成:
麪(miàn)
同“麵”(簡體為“面”),指麥類磨成的粉,也泛指面粉制品,如面條、面食等。例如《說文解字》中解釋:“麪,麥末也。”
粻(zhāng)
本義指糧食、幹糧,如《說文解字》中提到:“粻,食米也。”在古代文獻中多指行軍或旅行時攜帶的谷物類食物。
組合釋義
“麪粻”字面可理解為“面粉制成的幹糧”,可能指古代一種便于保存、攜帶的面食(如餅、馍等)。但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且未見于常見古籍或詞典,可能屬于特定方言或曆史文獻中的生僻組合。
建議
若您是在文獻中遇到此詞,可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若為方言或自造詞,需提供更多語境以便精準解釋。
《麪粻》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面粉或面食。這個詞可以用作名詞或動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
《麪粻》的部首是麥(麥)字旁,表示與麥相關的字。它的總筆畫數是24畫。
《麪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表示人們對面粉和面食的稱呼。在繁體字中,麪用「麵」表示,粻用「糲」表示。
在古代,《麪粻》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域的變化而有所差異。
1. 我喜歡用《麪粻》制作面食。
2. 他們在廚房裡忙着攪拌《麪粻》。
3. 《麪粻》是我最喜歡的食材之一。
麪食、粻糟、面粉、粻粉、糲米、糲食等。
近義詞:面食、面糧、面類、粉食。
反義詞:肉食、米食、飯食、草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