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黍蓬(一种野草)编成的席子。《宣和遗事》后集:“有皂衣吏引数人扶后尸而出,用黍荐卷之,共拽之而去。帝哭愈哀,不敢出声,恐监者喝之。”
“黍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黍荐(shǔ jiàn)指用黍蓬(一种野草)编成的席子,常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简陋的铺垫物或丧葬用品。例如《宣和遗事》后集记载:“有皂衣吏引数人扶后尸而出,用黍荐卷之,共拽之而去。”
文献来源: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宣和遗事》,描述宋徽宗被俘后,其皇后的尸体被草草包裹的场景,反映当时境遇的凄凉。
字义解析:
部分资料(如)提到“黍荐”为成语,意为“推荐人才”,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误传或对“荐”字的单独引申,需谨慎参考。
“黍荐”在主流文献中均指向草编席子的实物含义,多用于描述古代底层生活或特殊历史事件的细节。如需深入考证,可查阅《宣和遗事》原文或相关史学注解。
《黍荐》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思是用黍米做的祭品。
《黍荐》的部首是“禾”,共有17个笔画。
《黍荐》这个词来源于《诗经·秦风·黍离》。在古代,人们常用黍米制作祭品,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愿。
《黍荐》的繁体字是「黍薦」。
古代写作《黍荐》的汉字有两种常见写法:「黍荐」「黍薦」。其中,「荐」和「薦」都是指祭品、供品的意思。
1. 周朝的诗人常常以自己的诗作为祭品,以「黍荐」表达对神明的敬意。
2. 在古代的宫廷祭祀中,用黍米煮成的「黍荐」是重要的供品之一。
近义词:
1. 祭品
2. 祭祀
反义词:
1. 日常饮食
2. 平常的饭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