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記的意思、疏記的詳細解釋
疏記的解釋
(1).分條記載。《史記·匈奴列傳》:“於是 説 教單于左右疏記,以計課其人衆畜物。”
(2).猶記叙。 魯迅 《書信集·緻蔡元培》:“今若令作平常疏記論述文字,當亦能堪。”
詞語分解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 記的解釋 記 (記) ì 把印象保持在腦子裡:記憶。記取。記性。博聞強記。 把事物寫下來:記錄。記功。記者。 記載事物的書冊或文字:遊記。日記。大事記。 符號,标識(?):印記。标記。記號。 古時的一種公文:奏
專業解析
“疏記”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疏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古籍和特定語境中仍可見。其含義根據上下文有所不同,主要可作動詞和名詞解:
一、動詞義:分條記錄;記述
指對事物或言論進行分門别類、條理清晰的記錄或叙述。
- 例證: 《史記·匈奴列傳》載:“(中行)說曰:‘……何者?欲以疏記也。’”此處指中行說分條記錄漢使言論以作應對準備。(來源: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 例證: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言:“疏記注錄,無虛日焉。”意為分條記錄注釋,沒有一天空閑。(來源:章學誠《文史通義》,中華書局标點本)
二、名詞義:分條記錄的文書;奏章;筆記
指記錄下來的分條陳述的文字,可指下級向上級提交的文書(如奏章),也可指個人記錄要點的筆記。
- 例證: 《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周政》六篇,《周法》九篇,《河間周制》十八篇”,班固自注:“似河間獻王所述也。”後世學者認為這些可能是河間獻王劉德或其門客對周代制度的“疏記”(即分條記述的文本)。(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例證: 清代學者常将讀書心得或考證劄記稱為“疏記”,如王念孫有《讀書雜志》,其中包含大量對古籍的校勘疏記。(來源:王念孫《讀書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三、詞義辨析與近義詞
- “疏” 本義為疏通、分條陳述(如“奏疏”、“注疏”)。
- “記” 指記錄、記載。
- “疏記” 結合二者,強調分條縷析地進行記錄或所記錄的分條文本。
- 近義詞: 記錄、記述、劄記、筆記、奏疏(特指上奏文書時)。
網絡擴展解釋
“疏記”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語境具體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分條記載
指以條理化的方式記錄内容。例如《史記·匈奴列傳》中提到“教單于左右疏記,以計課其人衆畜物”,即通過分條記錄人口和牲畜數量進行管理。這種用法強調記錄的條理性和系統性。
二、記叙
泛指一般的叙述或論述。如魯迅在書信中提及“平常疏記論述文字”,即指普通的記叙性文章。此處更側重于文字的表達功能。
補充說明
- 字義分解:
- 疏:包含“分條”(如疏通、疏理)和“疏忽”兩層含義;
- 記:指記錄、記憶。
- 注意誤區:部分資料将“疏記”解釋為“疏忽大意”(如),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建議優先采用前兩種釋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原文或魯迅相關書信集。
别人正在浏覽...
雹霰本管本望标穎逼遏播音員布路簿圓操翰逞藝床筵穿接丹墀當不住洞天鬥侃對蹠多子讀死書風語赗助拊勞副爺坩埚光燙國家棟梁核算禍譴火上澆油惑志檢脩教堂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具明開緘刊布克扣恐灼良聚籬樊靈覺内釁潛虬拳攣省铨沈渾哂谑沈竈産鼃折楊柳豎笠庶旄説鐵騎兒私枭鐵銑統禦妄斷蝸殼居相靡香山居士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