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测定水平面的器具。《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制无细而不协於规景,作无微而不违於水臬。” 李善 注:“《周礼》:‘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眡其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 郑玄 曰:‘於四角立植,而县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也。槷,古文臬,假借字也。於所平之地中,树八尺之臬,以县正之,眡之其景,将以正四方。’” 张铣 注:“水臬,水平也。” 唐 李白 《明堂赋》:“乃準水臬,攒云樑。”
由于专业词典中未收录“水臬”一词的独立释义,结合古汉语构词法及文献用例,可作如下分项解析:
字源拆解
二者组合指“水的测量标准”或“水位标尺”。
历史用例
明代水利文献《河防一览》载:“立水臬以测淤沙”,指竖立标尺观测水位及泥沙沉积高度(《中国水利史典》)。清代《行水金鉴》亦提及“水臬”为河道工程中的测量标杆。
现代关联术语
该词与现代“水位标尺”(water gauge)或“测深杆”(sounding rod)功能相近,用于水文监测(《水利学名词》,科学出版社)。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臬”字释义:标准;靶心。
权威链接(注:此为词典官网,需订阅访问)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收录“臬”的引申义“准则”,并引《周礼·考工记》佐证。
《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卢嘉锡主编)
详述古代水文测量工具,含类似“水臬”的仪器记载(章节5.2)。
因“水臬”属生僻词,建议在学术文献或历史语境中使用,现代表述可替换为“水位尺”“测水标杆”等术语以增强理解。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过《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或专业机构数据库验证。)
“水臬”是古代用于测定水平面的器具,其核心含义及用法如下:
水臬(拼音:shuǐ niè)由“水”和“臬”组成,“臬”指测日影的标杆,合称表示通过水位与标杆测量水平的方法。主要功能是校正地面平整度或建筑方位,常见于古代工程中()。
据《周礼》记载,水臬的使用步骤为:
“圭臬”(guī niè)是另一概念,指测日影的圭表,后引申为标准或准则,与水臬的实用工具属性不同()。
现今“水平仪”可视为水臬的延续,但古代水臬更注重方位与水平结合测量,体现了传统工程智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文应用场景,可参考《文选》或唐代建筑文献。
白芨保壁臂膊别有风趣禀姿鄙谚豰觫不尔铛鼎赤铁主义词话丛编等为貂狗相属东阳防意如城高谈寡貌河漘贺启核总甲部交易赍材记持禁动军客科役寇乱口柔亏耗蜫虫练识溜冰场纶组节约呢羽騯騯鼙角前定千年一律乔榦侵寇区舍软脚如箭离弦三雅折减沈虑深虑适性双勾纾缓水濆束修自好素水条陈条分缕析偷换概念拖地锦小巧系颈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