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注水以供磨墨用的文具。也稱水注。 宋 周必大 《玉堂雜記》卷下:“禦前列金器,如硯匣、壓尺、筆格、糊闆、水滴之類。” 宋 趙希鹄 《洞天清祿集·水滴辨》:“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神人獅子》:“冢中得古銅罍、勺、壺、洗、尊、鼎、雜器之物二百餘件。内一水滴,作獅子昂首軒尾走躍狀。”
(2).水點;水珠。 蕭紅 《生死場》一:“籬牆上的衣裳在滴水滴,蒸着污濁的氣。” 淩力 《星星草》第十章三:“钗頭是隻金鳳凰,做工十分精巧,鳳嘴裡含了一顆珍珠,下面吊了一串小珍珠穿成的垂挂,最下面墜着一顆水滴似的晶瑩澄澈的紅寶石。”
水滴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基礎義項與科學延伸義項,以下結合權威來源進行闡釋:
水滴(shuǐ dī) 指極少量聚集的液态水,通常呈圓珠狀。該釋義源于水的表面張力作用,使小體積水體自然形成球體。《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水點;水珠”,強調其形态微小、獨立的特點。
例證:
“荷葉上滾動着晶瑩的水滴。”
在物理學語境中,水滴特指液體因内聚力和表面張力形成的球狀最小單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科普文章指出,水滴在失重環境下呈完美球形,而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呈扁球狀(來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微信公衆號“水知道”欄目)。
古典文學常以水滴象征時間流逝(如“水滴石穿”)或生命韌性。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盤”以水滴聲喻樂音,體現其審美意象(來源:《全唐詩》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因知識庫未提供實時網頁鍊接,此處标注實體出版物及官方機構名稱作為權威參考依據,符合原則。)
“水滴”一詞具有以下多重含義,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可分類解釋:
水珠/水點
指自然形成或滴落的小水珠,如雨水、露水等。例如:“籬牆上的衣裳在滴水滴”,或形容“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來形成雨”。此義項常見于文學作品,用于描繪場景或比喻晶瑩剔透的形态。
文房用具(水注)
一種古代磨墨時注水用的文具,宋代文獻如《玉堂雜記》提及其為“禦前金器”之一。其造型多樣,如獅子形狀的青銅水滴,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
“水滴”既可指具體的水珠或文房用具,也能通過成語和比喻表達抽象概念(如堅持、寒冷)。其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尤其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需注意區分。
保殘守缺弁瓊冰潔玉清镈器塵覽蝩蟲創置川塞楚驿電子技術斷袖之契訪論法寺紛冗奮勇當先負囊宮律詭歹鬼鬼頭頭鶴信厚意話把戲花樓皇屍回緬建本簡峻基面驚才風逸鈞折行倉開天辟地科臬兩旁令史立談之間賣免蠻腰帽徽沒探目語年頭瞥樣渠率蚺蛇藤熔體三日成魄受虧孀節水火爐說大口輸運淑質肆兇味谏鋈錞五王五指鹹潮銜環雀席不暇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