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音律。《隋書·律曆志上》:“以成法除該積,得九寸,即黃鐘宮律之長也。” 唐 白居易 《寄唐生》詩:“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一:“兩 宋 詞學極盛,士流束髮受書,大都研究宮律。”
“宮律”一詞的含義主要與古代音律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宮廷音樂中的音律規則,或詩詞創作中的聲韻格律。原意特指宮廷音樂的節奏體系(如《隋書》中的“黃鐘宮律”),後延伸至文學領域,形容詩詞的聲調、韻律規範。
音律标準
《隋書·律曆志》記載“黃鐘宮律”為古代音高标準,用于宮廷雅樂,體現古代音樂與天文曆法的關聯。
文學格律
白居易《寄唐生》中“非求宮律高”一句,表明詩人不刻意追求聲律的繁複,而更注重内容的社會意義。況周頤《蕙風詞話》提到兩宋詞人普遍重視宮律研究,反映詞體創作對音韻規則的嚴格要求。
部分資料提到可比喻“事物有條不紊”(如),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現多用于古典文學或音樂研究領域,如分析詩詞格律、複原古樂演奏等。例如宋詞中的平仄押韻規則,常被稱為“宮律之妙”。
建議結合《隋書》《全唐詩》等古籍原文,或參考王力《漢語詩律學》等現代論著,進一步探究其曆史流變。
宮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皇宮中的規定和法令。
宮律的部首是宀,筆畫總共有七畫。
宮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國風·周南·關雎》中,其意為王室内的規則和制度。後來逐漸演變成指皇宮中具體的規定和法令。
宮律的繁體字為「宮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宮律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相似。
1. 這些宮律是皇帝頒布的,必須遵守。
2. 非法行為将受到宮律的制裁。
宮廷、律法、黃宮、宮阙、法令都與宮律相關。
法規、規定、制度。
違法、違規、不守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