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椽为柱的意思、束椽为柱的详细解释
束椽为柱的解释
捆扎椽子当柱子用。比喻小材大用。 明 刘基 《吊祖豫州赋》:“委弃九鼎兮,烹餁瓦釜。截梁为杙兮,束椽为柱。”
词语分解
- 束的解释 束 ù 捆住,系:束缚。束装(整理行装)。束发(?)。束之高阁。束手无策。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束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束。电子束。 控
- 柱的解释 柱 ù 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柱子。柱石。顶梁柱。 形状像柱子的东西,或作用重要如柱子的:水柱。柱臣(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臣子)。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束椽为柱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用细小的椽子捆扎起来代替梁柱,比喻以次充好、勉强凑合或措施不当,无法承担重任。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拆解与基本释义
- 束:捆绑、聚集(《说文解字》:束,缚也)。
- 椽:房椽,指架在屋顶檩条上的细木条(《汉语大词典》:椽,承屋瓦之圆木)。
- 柱:梁柱,房屋承重的主结构(《古代汉语词典》:柱,支撑栋梁之木)。
- 整体释义:将细小的椽子捆扎充作梁柱,喻指用劣质材料替代关键部件,或能力不足者勉强担当重任,隐含不可靠、难堪大用之意。
二、典故来源与权威释义
此成语典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产曰:‘……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子皮曰:‘善哉!……我实不德,而以人之椽,其焉能任此?’”
子皮以“用他人之椽为柱”自喻才德不足却居高位,后演变为“束椽为柱”。
权威辞书释义如下:
- 《汉语大词典》:
“比喻以小材充大用,终难胜任。”
- 《辞源(修订本)》:
“喻才力薄弱,不堪重任。”
三、引申义与用法
- 批判资源错配:讽刺以小充大、以弱代强的错误决策(如管理中用非其人)。
- 警示能力不足:强调超出能力范围行事必然导致失败(《王力古汉语字典》:喻力微任重)。
- 现代应用场景:常见于批评机构用人不当、工程建设偷工减料、学术研究滥竽充数等语境。
四、例句与语境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www.hydcd.com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https://www.cp.com.cn/book/978-7-100-15225-8.html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
(注:以上链接为官方出版物页面,内容需通过正规渠道获取。)
网络扩展解释
“束椽为柱”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ù chuán wéi zhù,其核心含义是将椽子捆扎起来当作柱子使用,比喻小材大用。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 椽:指屋顶结构中支撑瓦片的细木条,通常较小;柱:指房屋的承重主梁,需坚实厚重。
- 字面义:用细小的椽子代替粗壮的柱子,形容以次要材料承担重要功能。
- 比喻义:指将能力不足的人或物安排在不合适的重要位置,导致资源浪费或效果不佳。
出处与用法
- 最早出处:明代刘基《吊祖豫州赋》中的“截梁为杙兮,束椽为柱”,通过对比“梁”与“杙”(小木桩)、“椽”与“柱”,讽刺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的错位现象。
- 语法功能:动宾结构,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资源、人才的不合理调配。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但语境中常含批评或无奈之意。
延伸说明
- 近义表达:类似成语有“牛鼎烹鸡”(大材小用)、“赶鸭子上架”(勉强为之)等。
- 适用场景:多用于文学评论、管理分析等领域,强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 生僻程度:属于较冷门的成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古典文献或学术讨论。
若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刘基的《吊祖豫州赋》及相关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版奏北扉背风港本自贬抑不渝茶花澈夜川华慈侍大惊小怪大男黨庇低俗翻老账负剑服舆赣剧耕莘公啓贯虹海子后里头荒淫无道劫掳集议积阻勌勤狂放牢固媺言侔尊挠曲枉直逆经牛拉搭劈历品红热芭人荒马乱日阳冗闹生敛摄任设疑束身述事抬肩筳卜同铺兔死狐悲未齓为国伪娘文绶闲口咸酸笑鬨写物细过希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