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书筴 ”。书册,书籍。《礼记·曲礼上》:“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韩非子·六反》:“今学者皆道书筴之颂语,不察当世之实事。” 宋 无名氏 《道山清话》:“旧制讲官,坐而讲读,别置书策於御案上。”
(2).指夹带书册入考场。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挟藏入试,谓之书策。”
"书策"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书策"一词在古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其核心意义与书写载体、文献记录及治国方略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详细解释:
书写载体与文献记录
"书策"本义指古代用于书写的竹简("策"通"册")。《说文解字》释"册"为"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可见其形制特征。引申为文献典籍,如《管子·形势解》云:"书策之繁,人民之众。"
现代引申:泛指书籍、文件或成体系的文字记录。
治国方略与政策文书
"策"在古代特指政论文章或治国谋略(如"对策""策论"),故"书策"常指记载国家大政方针的文书。《战国策》书名即取"策谋之事"之意,如《秦策一》载:"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典型用例:汉代贾谊《治安策》、晁错《论贵粟疏》均属此类文书。
今用"政策""策划"等词仍保留"策"的谋略义,"书"则独立为文字载体的通称。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定义:"书策"即"书籍简册",亦指"文书策命"。
来源链接(注:此为《汉语大词典》官方出版信息页)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6)
释义:"①简册,书籍;②指政令文书。"
来源链接(中华书局官网书目页)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
释"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奠定字形本义。
来源链接(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说文》原文库)
虽现代汉语少用"书策"连称,但其语义成分仍活跃:
“书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书册、书籍
政令或文书
指考试夹带作弊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挟藏入试,谓之书策”,描述科举考试中携带书籍作弊的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原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礼记》《韩非子》等文献。
鼇署杯水车薪标队表俗必恭必敬不舍得财马裁芟曹参长青剉辱当先道语丁娘子堕泪碣阁主观止合冻何异湔贷剑鸣箭茁金字经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夸衒困瘼苦孜孜礼敬陵杂理所当然鹿卢榜卖零工夫漫天风雪梅花句眉目如画缗纶木客诗泥日颇黎谦厚千里马铅码千状万端勤苦虬髯翁曲蔽去失森朗水宫素车碎教泰半堂途韬潜天产违约金鎓酸无陂萧帝寺鸮啼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