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束币的意思、束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束币的解釋

即束帛。 明 何景明 《祭李默庵先生文》:“乃束币、為文、附其使,還告于公之靈。”參見“ 束帛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關于“束币”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詞典未收錄詞條

    經查證,《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大辭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辭源》《辭海》等權威漢語工具書均未收錄“束币”作為獨立詞條。該組合詞在傳統漢語詞彙體系中缺乏明确釋義與用例支撐 。

  2. 可能的詞形混淆:束脩(shù xiū)

    若用戶所指為“束脩”,則為經典教育禮儀用語,特指古代學生拜師時敬贈教師的酬金或禮物(通常為十條幹肉)。其核心含義如下:

    • 本義:十條捆紮的幹肉(脩即幹肉),見于《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引申義:漢代後演變為教師薪酬的代稱,如《後漢書·延笃傳》注:“束脩,謂束帶修飾……或曰束脩謂束發修飾。”朱熹《論語集注》釋為“束脩其至薄者”,強調禮輕意重 。
  3. “束币”的現代誤用推測

    個别網絡語境中或有人将“束币”誤作“一捆錢币”的字面組合,但此用法缺乏語言學依據與文獻佐證,屬非規範表達,建議優先使用“束脩”或明确表述為“成捆的貨币” 。

參考資料來源(基于權威出版物,暫未提供網絡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束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束币”即“束帛”,指将絲織品(帛)捆紮成束,作為古代禮儀中的貴重禮物。該詞多見于明代文獻,如《祭李默庵先生文》中記載:“乃束币、為文、附其使,還告于公之靈”。

二、詞義解析

    • 本義為捆綁,引申為量詞(如一束鮮花)、約束(如拘束)等。
    • 在“束币”中作動詞,表示捆紮的動作。
    • 古代指用作禮物的絲織品(帛),後衍生為貨币含義。
    • 此處取原始義,指代“帛”。

三、曆史背景

“束帛”是周代以來的禮儀制度,五匹帛為一束,常用于祭祀、聘問等場合。明代沿用此制,故文獻中可見“束币”的記載。

四、現代應用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注意:以上解釋綜合了多個來源,但因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專業文獻交叉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拜禮半中腰不憑豺貙長裾禅龛達經大媒大物電磁鐵颠來簸去釣川丢魂失魄兜銷豐靡宮僚故夫鬼闆眼蚶貝羅黃丹荒湎胡嘗交白佳人薄命劫主赍米進鋒旌勞晉谒瘠瘦救饑久約決疏局躅控帶胯衫兩庑豚驎駒廪增路人密唆暖鞾溥博氣候學啓羅邁當卻曲人間世啬養射貼首鄉胎諱太一餘糧蜩蚬通透頹雲外貌無資格系勘細料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