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草窃的意思、草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草窃的解释

(1).掠夺;盗窃。《书·微子》:“ 殷 罔不小大,好草窃姦宄。” 孔 传:“草野窃盗又为姦宄於内外。”《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出长子 谭 为 青州 ”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袁谭﹞肆志奢淫……使妇弟领兵在内,至令草窃,市井而外,虏掠田野。”《旧唐书·西戎传·吐谷浑》:“莫顾藩臣之礼,曾无事上之节,草窃疆埸,虐割兆庶,积恶既稔,天亡有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乔女》:“ 孟 故无戚党,死后,村中无赖悉凭陵之,家具携取一空,方谋瓜分其田产。家人亦各草窃以去,惟一嫗抱儿哭帷中。”

(2).草寇。《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且草窃多伺候民间虚实,若善人从役,则抄盗弥增。”《资治通鉴·唐高宗永淳元年》:“上虑道路多草窃,命监察御史 魏元忠 检校车驾前后。” 清 陈睿思 《观丁将军故剑》诗:“生云昔时有草窃,啸聚海岛如云屯。”

(3).犹窃据。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上》:“ 铣 虽草窃一时,而颠沛之际,其言可爱如此,可以为万世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草窃"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和语义演变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义构成 "草"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草斗,栎实也",后引申为粗糙、草率之意;"窃"指偷盗行为,《广雅·释诂》注"窃,取也"。二字组合后,《汉语大词典》记载其核心含义为"乘机掠夺",特指在混乱时局中实施的非正式劫掠行为,与正规军事行动形成对比。

二、历史语义演变

  1. 先秦典籍用法:《尚书·微子》"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此处孔颖达疏解为"草野窃盗",强调行为的非官方性质。
  2. 中古时期拓展:《辞源》收录其引申义为"剽窃他人文章",如宋代笔记中"文人相轻,多行草窃"的记载。
  3. 现代语义弱化:当代《现代汉语词典》标注为书面用语,多保留"草率剽窃"的修辞用法。

需特别注意其与"盗窃"的差异:前者侧重突发性、临时性的劫掠行为,后者指有计划性的非法占有。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草窃之谓仓促起意,非预谋也",这一辨析至今仍被语言学研究者沿用。

网络扩展解释

“草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ǎo qiè,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掠夺或盗窃
    指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他人财物,强调行为的隐秘性。其中“草”象征非正当性,“窃”指偷盗,合起来形容轻巧、隐蔽的盗窃行为。

  2. 草寇
    指民间非法聚集的盗匪或起义势力。例如《儒林外史》中称张士诚、陈友谅等为“草窃的英雄”,即指其身份为地方割据的草莽势力。此外,《资治通鉴》等史书也用此词描述民间盗贼活动。

  3. 窃据(政权或地位)
    用于形容通过非法手段占据某种权力或位置。如金代王若虚在《新唐书辨》中评价历史人物时提到“草窃一时”,即指短暂非法占据权力。


二、词源与使用场景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草窃”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较少出现在口语中。需注意语境,避免与“盗窃”完全等同,因其可能隐含“草莽”或“非正规”的贬义色彩。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辞海》或《儒林外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便计边俎冰川地貌比照不顶操嗔禅伯诚勇此界彼疆翠裙倒盆颠舛发明家分会梵字官务海岸带华屋山邱灰心丧意狐梨浑浑泡泡艰澁家庭作业精金美玉寄书雁酒酣耳熟隽乂局束开赛苦心积虑谅实凉席烈山立僵里陌铓颖莫测高深挠折黏儿农务怒形于色派生词披衿蜱蛸乾耗佥事青绉绸犬马之诚羣从如圭如璋尚冠善世石盏头拳托重顽提帷房侮谇舞夏乡尊宵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