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沈木的意思、浮石沈木的詳細解釋
浮石沈木的解釋
亦作“ 浮石沉木 ”。喻是非颠倒。 漢 陸賈 《新語·辨惑》:“夫衆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羣邪所抑,以直為曲。”《三國志·魏志·孫禮傳》:“竊聞衆口鑠金,浮石沉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沉,一本作“ 沉 ”。 清 錢謙益 《王奉嘗煙客七十壽序》:“ 文肅 之股肱國本,眉目清流也,而不能免于浮石沉木之口。”
詞語分解
- 浮石的解釋 .山名。在 東海 。《楚辭·王逸<九思·傷時>》:“觀 浮石 兮崔嵬,陟 丹山 兮炎野。”原注:“ 東海 有 浮石之山 。”.山名。在今 江西省 南康縣 西,形如覆鐘,水環其外。 宋 蘇轼 《留題
- 沈木的解釋 亦作“沉木”。.《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 哀牢夷 者,其先有婦人名 沙壹 ,居於 牢山 。嘗捕魚水中,觸沉木若有感,因懷妊,十月,産子男十人。後沉木化為龍,出水上。”後以“沉木”借指夷族。 唐
網絡擴展解釋
“浮石沈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該成語原寫作“浮石沉木”,比喻是非颠倒或混淆黑白的現象,常用來形容輿論的誤導性。例如,當流言蜚語掩蓋真相時,可用此成語表達。
二、出處與典故
- 最早來源:出自漢代陸賈的《新語·辨惑》:“夫衆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羣邪所抑,以直為曲。” 意指衆人不實的言論如同讓石頭浮起、木頭沉底般颠倒事實。
- 其他文獻:在《三國志·魏志·孫禮傳》中也有引用,進一步強化其比喻意義。
三、與實物“浮石”“沉木”的區别
需注意,成語中的“浮石”和“沉木”并非指實際物品:
- 浮石:火山噴發形成的多孔岩石,密度小可浮于水面(參考)。
- 沉木:指密度大、能沉水的碳化木材,常用于水族造景(參考)。
兩者在成語中僅作為反常識的意象,強調“違背自然規律”的荒謬性。
四、現代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評論中,批評不實言論對真相的扭曲。例如:“網絡時代信息繁雜,需警惕浮石沈木之論誤導公衆。”
如需進一步了解浮石或沉木的物理特性及用途,可參考相關百科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石沈木》一詞的意思是指石頭浮在水面上,木頭沉入水底。它的拆分部首是「石」和「木」,「石」表示石頭,「木」表示木頭。這個詞的來源是描述水中的石頭和木頭沉浮的現象。在繁體字中,「浮石沉木」分别為「浮石沈木」。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
例句:湖面上浮着一塊浮石,而沿着岸邊沉着一根沈木。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岩石」、「海洋」、「水底」等等。
近義詞可以是「水中石頭沉浮」、「岩石在水中起伏」等。
反義詞可能是「石頭沉于底部」「木頭浮出水面」等。
以上就是關于《浮石沈木》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簡要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