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芽的米麥。亦泛指米麥糧食。《史記·匈奴列傳》:“ 漢 使無多言,顧 漢 所輸 匈奴 繒絮米糱,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以為言乎?”一本作“ 米糵 ”。
“米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拼音:mǐ niè(注音:ㄇㄧˇ ㄋㄧㄝˋ)
含義:指生芽的米麥,也泛指米麥等糧食。這一解釋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曾有記載:“漢所輸匈奴缯絮米糱,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可見其作為糧食的泛指意義。
在古籍中,“米糱”常與糧食相關。例如《史記》中提到的“米糱”是漢代向匈奴輸送的物資之一,強調其作為基本糧食的重要性。
需注意與“米醁”(米酒精華)、“米糒”(米糧)等相似詞區分。例如“米醁”特指米酒的上層清液,與“米糱”無關。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代(如發芽的米麥或泛指糧食)。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糧食相關詞彙,可參考《史記》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米糱》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用細的竹篾編織成的圓形器皿。
《米糱》的部首是⺲(禾),共有16個筆畫。
《米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人們為了方便攜帶糧食,就創造了這種用細竹篾編織的圓形器皿。這種器皿可以裝下一定量的米,也便于攜帶和儲存。
《米糱》的繁體字為《米籹》。
古時候《米糱》的漢字寫法是有所不同的,使用的形狀和現代稍有差異。具體的古代寫法可以參考古籍和古代文獻。
1. 農田裡長滿了稻谷,農民用細竹篾編織了許多《米糱》來儲存糧食。
2. 酒坊的工人們将磨好的米放入《米糱》裡發酵,制作出香氣四溢的美酒。
組詞:米糱篾蓑(指用竹篾編織的雨衣)。
近義詞:竹筐。
反義詞:壇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