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訊的意思、手訊的詳細解釋
手訊的解釋
親筆來信問訊。 宋 蘇轼 《答王慶源書》:“久以官宂,不暇上問,忽辱手訊,喜知車從已達輦下。”
詞語分解
- 手的解釋 手 ǒ 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手心。棘手(形容事情難辦,像荊棘刺手)。着(?)手(開始做,動手)。手不釋卷。 拿着:人手一冊。 親自動手:手稿。手迹。手令。手書(.筆迹;.親筆書信)。 技能、本領:手
- 訊的解釋 訊 (訊) ù 問,特指法庭中的審問:審訊。刑訊。訊問。 消息,信息:通訊。音訊。訊息。 告,陳訴:“夫也不良,歌以訊之。” 中國西周時對俘虜的稱謂:執訊(意思是捉到俘虜)。 古同“迅”,迅速。 筆
網絡擴展解釋
“手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後的解釋:
一、基本詞義
“手訊”指親筆來信問訊,其中“訊”為虛詞,表示信息或消息。例如蘇轼在書信中使用該詞:“忽辱手訊,喜知車從已達輦下”,意為收到對方的親筆來信後感到欣喜。
二、來源與用法
- 古代通信方式
在書信不普及的年代,“手訊”是傳遞信息的重要形式,需通過手寫完成。
- 文化背景
部分資料(如台灣語典)提到,“手訊”可能與“手信”存在音轉關系,但二者含義不同:“手信”指見面時攜帶的禮物(如餅餌),而“手訊”特指書信問訊。
三、相關詞語辨析
- 手信:指拜訪親友時攜帶的伴手禮,如《左傳》中記載的玉帛、禽鳥等。
- 訊息:現代更常用“訊息”表示消息,而“手訊”多用于古籍或特定語境。
四、經典出處
蘇轼《答王慶源書》中的使用,成為該詞的典型範例,體現其作為古代文人交流的雅緻表達。
五、現代適用性
目前“手訊”已不常用,僅在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時可能出現。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建議使用“親筆信”“手書”等現代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手訊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包含“手”和“訊”。手訊的意思是通過手的動作傳遞或交流信息。手是身體的一部分,用于各種動作和動作的執行。訊指的是信息、消息或傳達的意義。
手訊的部首是“手”,它常常作為一個獨立的字出現,代表手的含義。手的部首是“扌”(折疊的手),手訊的部首也可以是“扌”。
手訊的筆畫數目為10畫。手的筆畫數目為4畫,而“訊”的筆畫數目為6畫。
手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沒有電子設備和文字交流方式的便利。他們常常使用手勢和手的動作來傳遞信息。這種通過手勢交流的行為就被稱作手訊。
在繁體字中,手訊被寫作「手訊」。
古時候漢字寫法指的是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字形和書寫方式發生了變化。關于手訊這個詞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不太清楚,因為它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詞彙。
以下是關于手訊的例句:
1. 他通過手訊向盲人傳達了信息。
2. 使用手訊進行溝通對于聾啞人士來說非常重要。
3. 手訊的傳遞方式在音樂會上被用來指揮樂團。
一些與手訊相關的詞彙包括:手語、手勢、手部、交流、傳遞等。
手訊的近義詞可以是手語,反義詞可以是書信。手語和手訊都是通過手勢來傳達信息的方式,它們有着相似的含義。而書信則是通過文字或書寫來傳遞信息的方式,與手訊所代表的手勢交流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