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章取義的意思、斷章取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章取義的解釋

[unscrupulously quote out of context;garbled quotation;distort] 章:指詩歌的段落。本指截取《詩經》中某篇詩的某一章節,用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後指引證書籍,隻取一句或數句,而不顧及全文與其本義

斷章取義,上下相成。——《孝經·開宗明義章傳》

詳細解釋

亦作“ 斷章取意 ”。謂引用别人的詩文或談話,隻截取其片斷而不顧全文和原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尋詩人拟喻,雖斷章取義,然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鱗次。” 唐 張鷟 《遊仙窟》:“斷章取意,唯須得情,若不愜當,罪有科罰。”《朱子語類》卷九四:“舉《易》一句者,特斷章取義以解上文。” 清 沉德潛 《<古詩源>例言》:“《詩》之為用甚廣。 範宣 讨貳,爰賦《摽梅》; 宗國 無鳩,乃歌《圻父》:斷章取義,原無達詁也。”如:這些人引用了他的一些話,但有許多是斷章取義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章取義"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語言學依據。以下從詞典釋義、出處、用法及影響等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核心釋義

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整體内容,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為己所用,往往導緻對原意的曲解或誤解。

權威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内容,而隻根據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二、詞源與典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指春秋時期外交場合中,諸侯常截取《詩經》的片段表達己意,脫離原詩語境。

文獻依據:

王力《古漢語字典》指出:"斷章取義"典出《左傳》,反映古人引經據典時的實用主義傾向 。


三、語義演變與用法

  1. 本義:截取典籍文句脫離語境使用(中性)。
  2. 引申義:曲解原意、以偏概全(現代常用貶義)。

    語言學分析: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強調,該成語揭示語言理解中"上下文依賴性"的重要性,脫離語境易導緻語義失真 。


四、社會影響與批判

被廣泛用于批評信息傳播中的片面化、誤導性行為,如:


五、相關概念辨析

概念 區别點
斷章取義 強調截取片段導緻曲解原意
以偏概全 強調用局部代表整體
曲解文意 側重主觀故意歪曲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王力. 《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 2000.
  3. 呂叔湘.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商務印書館, 1979.
  4. 劉潔修. 《成語源流大詞典》.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

(注:為符合學術規範,參考文獻保留紙質權威著作,暫未提供網絡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斷章取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片面截取他人言論或文章片段,忽略整體語境與原意。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拆分

    • 斷:截斷;章:原指《詩經》的篇章,後泛指文章;取:選取;義:意思。
    • 整體指孤立地選取文章或談話中的某一部分,而忽略上下文和原意。
  2. 引申含義
    常用于批評故意歪曲原意的行為,即通過片面引用為自身觀點服務,可能造成誤解或誤導。


二、曆史出處與演變

  1. 起源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春秋時期,諸侯外交場合常截取《詩經》片段表意,脫離原詩背景。

  2. 演變
    從特指《詩經》的引用方式,逐漸泛化為一切片面截取言論或文本的行為。


三、用法與語境


四、現實啟示

  1. 信息處理:強調全面理解的重要性,避免因片面截取導緻認知偏差。
  2. 學術與溝通:在引用他人觀點時需尊重原文語境,保持客觀性。

通過以上解析可見,“斷章取義”不僅是語言現象,更涉及信息倫理與思維方法,提醒人們以更嚴謹的态度對待文本與言論。

别人正在浏覽...

阿凡達薄流北曲插漢崇化坊叢然撮土焚香钿雀調鬥抵沖讀奏額妝發行人負險不賓根根葉葉鞏固诟詈龜蟲颔詞含樞紐熇熇渾然自成狡穴急帶解鈴系鈴吉雲花爵士音樂均齊渴骥奔泉塊兒鍊頂連乹陵骞旅思耐用烹茗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普度衆生謙毖栖迹瓊室全門三班縣丞善法上谳生荒豎子成名死力訴怨桃弓荊矢渟泓推溝退卒微扣武具無識鄉途獻酒小殿直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