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章取義的意思、斷章取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章取義的解釋

[unscrupulously quote out of context;garbled quotation;distort] 章:指詩歌的段落。本指截取《詩經》中某篇詩的某一章節,用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後指引證書籍,隻取一句或數句,而不顧及全文與其本義

斷章取義,上下相成。——《孝經·開宗明義章傳》

詳細解釋

亦作“ 斷章取意 ”。謂引用别人的詩文或談話,隻截取其片斷而不顧全文和原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尋詩人拟喻,雖斷章取義,然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鱗次。” 唐 張鷟 《遊仙窟》:“斷章取意,唯須得情,若不愜當,罪有科罰。”《朱子語類》卷九四:“舉《易》一句者,特斷章取義以解上文。” 清 沉德潛 《<古詩源>例言》:“《詩》之為用甚廣。 範宣 讨貳,爰賦《摽梅》; 宗國 無鳩,乃歌《圻父》:斷章取義,原無達詁也。”如:這些人引用了他的一些話,但有許多是斷章取義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斷章取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片面截取他人言論或文章片段,忽略整體語境與原意。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拆分

    • 斷:截斷;章:原指《詩經》的篇章,後泛指文章;取:選取;義:意思。
    • 整體指孤立地選取文章或談話中的某一部分,而忽略上下文和原意。
  2. 引申含義
    常用于批評故意歪曲原意的行為,即通過片面引用為自身觀點服務,可能造成誤解或誤導。


二、曆史出處與演變

  1. 起源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春秋時期,諸侯外交場合常截取《詩經》片段表意,脫離原詩背景。

  2. 演變
    從特指《詩經》的引用方式,逐漸泛化為一切片面截取言論或文本的行為。


三、用法與語境


四、現實啟示

  1. 信息處理:強調全面理解的重要性,避免因片面截取導緻認知偏差。
  2. 學術與溝通:在引用他人觀點時需尊重原文語境,保持客觀性。

通過以上解析可見,“斷章取義”不僅是語言現象,更涉及信息倫理與思維方法,提醒人們以更嚴謹的态度對待文本與言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章取義》這個詞是指從一個篇章或文章中割取片段,脫離原本的上下文,單獨理解、解釋或引用,從而導緻歪曲原意或誤解的行為。接下來給您詳細解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以及一些例句。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斷」字的拆分部首是「斷」,它的筆畫數是四畫。 - 「章」字的拆分部首是「立」,它的筆畫數是四畫。 - 「取」字的拆分部首是「又」,它的筆畫數是8畫。 - 「義」字的拆分部首是「丿」,它的筆畫數是3畫。 來源: 《斷章取義》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小說《水浒傳》中。原文中描述梁山好漢晁蓋被舍友宋江懷疑,引用了一首《白頭吟》的部分詩句。故事中,宋江隻引用了部分詩句中的一句話,脫離了整個詩句的意境。 繁體字形: 「斷章取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斷」字的形狀更像是兩個均勻平行的短線段組成,而「章」字更類似于一個立直的十。 例句: - 引用他說的話時,不要斷章取義,要理解他的原意。 - 這篇報道被一些人斷章取義,導緻被誤解了。 組詞: - 斷言 - 章程 - 取得 - 變節 近義詞: - 曲解 - 刻意扭曲 - 曲解原意 反義詞: - 完整理解 - 全面解讀 - 詳盡解釋 希望這些解釋能幫助您理解《斷章取義》這個詞的意思及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