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母的意思、泥母的詳細解釋
泥母的解釋
古地名。 春秋 魯 地,在今 山東省 金鄉縣 東南。泥,或作“寧”、“甯”。《春秋·僖公七年》“盟于 甯母 ” 晉 杜預 注:“ 高平 方與縣 東有 泥母亭 。音如甯。”
詞語分解
- 泥的解釋 泥 í 土和水合成的東西:泥巴。泥垢。泥漿。泥煤。泥淖(泥污的窪地)。泥濘。泥窪。 像泥的東西:棗泥。山藥泥。印泥(蓋圖章用的印色)。蒜泥。 泥 ì ㄋㄧˋ 塗抹:泥牆。泥縫兒(坣 )。 固執,死
- 母的解釋 母 ǔ 媽媽,娘:母親。母性。母系。慈母。母憂(稱母親去世)。 對女性長輩的稱呼:姑母。舅母。 雌性的,與“公”相對:母雞。 事物據以産生出來的:母國。母校。母音(元音)。 一套東西中間可以包含其他部
專業解析
泥母是中古漢語音韻學三十六字母之一,屬于舌音組中的全濁聲母,主要表示中古漢語中一類特定的聲母發音。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音韻學定義
泥母是傳統三十六字母的第四位(即“幫滂并明,端透定泥”中的“泥”),歸類為舌頭音(舌尖中音)。它代表中古漢語中一個全濁、鼻音性質的聲母,發音部位與“端、透、定”相同,但發音方法為鼻音。其音值構拟為舌尖中鼻音/n/(國際音标),與普通話拼音的聲母n- 基本對應(如“泥”ní)。
二、發音特征
- 發音部位:舌尖抵住上齒龈,形成阻塞。
- 發音方法:氣流從鼻腔通過,聲帶振動(全濁),屬鼻音類聲母。
- 音韻地位:與清聲母“端”(/t/)、次清聲母“透”(/tʰ/)、全濁塞音“定”(/d/)構成同部位的聲母系統。
三、演變與分化
泥母在中古後期隨全濁聲母清化而演變:
- 官話方言:多數并入次清聲母“透”(/tʰ/)或清聲母“端”(/t/),如“泥”字在普通話讀ní(保留鼻音),但部分方言中全濁塞音“定”母字清化後讀為送氣音(如“同”tóng)。
- 保留濁音方言:吳語、湘語等方言仍保留全濁聲母,泥母字多讀為/n/(如蘇州話“南”/nø/)。
參考文獻
- 王力《漢語音韻學》,中華書局,1980年。
- 李榮《切韻音系》,科學出版社,1956年。
- 袁家骅《漢語方言概要》,語文出版社,2001年。
網絡擴展解釋
“泥母”一詞根據不同的語境和來源有兩種主要解釋:
一、古地名(常見解釋)
指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地名,位于今山東省金鄉縣東南。該名稱在古籍中亦有“甯母”“甯”等異寫形式。例如:
- 《春秋·僖公七年》記載“盟于甯母”,晉代杜預注:“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音如甯。”
- 現代地理考證認為其遺址位于山東金鄉縣東南,屬魯國轄地。
二、音韻學術語(專業領域)
指漢語音韻學中的聲母分類之一,屬于上古漢語聲紐學說。章炳麟在《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中提出,部分方言(如晉東南晉語)仍保留泥母與來母的區分。
其他補充
- 部分資料(如)提到“泥母”作為成語,形容“未經世事磨砺的質樸狀态”,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曆史地理或音韻學研究,可優先參考古籍及權威學術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按尋嗷嗷待食出犇儲具瓷仙打樁機笛膜鹗鷇犯歲豐和弗豫浮災孤曠寒岑合伯膊合兩為一橫卷肩摩毂接交私戢景疾忙眷赉開鎖豬克厲纩纮老虎凳澇田斂神了不得六面印柳士師流徵銮辂輪車呂望門望明驗嬭房南班子瓯蔔乾糒青幹崎險沈微雙鈎霜皜粟栗踏故習常太監祧師鐵輪銅闆圖論兔毛大伯幄殿沃土五辛盤仙篇顯切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