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主謀藏匿罪犯。《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得 陳喜 於 衡山王 子 孝 家。吏劾 孝 首匿 喜 。”《漢書·宣帝紀》:“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 顔師古 注:“凡首匿者,言為謀首而藏匿罪人。” 清 龔自珍 《春秋決事比答問第三》:“甲問曰:‘據大箸《律目篇》,父子兄弟相首匿,願聞其常?’”
“首匿”是中國古代法律術語,主要指主謀藏匿罪犯的行為。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釋義
曆史法律背景
漢代确立“親親得相首匿”原則,規定特定親屬間藏匿犯罪可減免刑罰()。例如:
法律性質
在非親屬關系中,“首匿”屬于重罪,漢代對此類行為常處以嚴刑;而親屬間的首匿則體現儒家倫理對法律的影響,強調血緣容隱義務()。
演變與影響
該原則源自《論語》“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後成為中華法系特色制度,對後世如唐代“同居相隱”等法律産生深遠影響()。
“首匿”既指一般意義上的主謀隱匿罪犯行為,也特指漢代以來親屬容隱制度中的合法化包庇,反映了古代“禮法結合”的立法特點。
首匿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首(shǒu)和匿(nì)。
首的部首是“首”,它是一個漢字的構造部分,常常出現在漢字的上部,具有“頭”的意義。筆畫數量為五畫。
匿的部首是“匚”,它也是一個漢字的構造部分,一般出現在漢字的左側,表示一種包含、隱藏的意思。它的筆畫數量為四畫。
首匿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較為繁瑣,字形常常具有很多筆畫。首匿也有繁體字形,寫作「首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首通常是上半部分,匿位于下半部分。這兩個部分相互組合形成「首匿」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關于首匿的例句:
組詞中,與首匿相關的詞語有:首飾、首都、首領、匿名等。
首匿的近義詞為:隱藏、隱匿、掩蓋。
首匿的反義詞為:顯露、揭示、暴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