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俗,世俗。《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獨脩其身,不以得罪於比俗之人也。” 清 方苞 《原人上》:“比俗之人,徇妻子則能竭其力,縱嗜欲則能緻其身。” 清 方苞 《異姓為後》:“若舍是而求順比俗之情,則非吾之所敢知也。”
“比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流俗、世俗,具體解釋如下:
文獻起源
最早見于《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獨脩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此處“比俗”指代世俗之人,強調士人修身的對立面。
清代方苞在《異姓為後》中亦用此詞:“若舍是而求順比俗之情,則非吾之所敢知也。” 進一步強化其“順應世俗”的含義。
語境應用
“比俗”強調與世俗觀念的一緻性,需結合語境判斷其褒貶傾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方苞文集》等原始文獻。
《比俗》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比俗》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意思是相對于一般人的行為、言談、品味等非常出衆、不拘俗套的人或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比俗》的拆分部首是「比」和「俗」,其中「比」是指比較,「俗」是指平常、普通的意思。根據筆畫查字典,「比」有3畫,「俗」有9畫。
來源和繁體:
《比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詩經》。在繁體字中,「比俗」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比俗」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仍保持着「比」和「俗」兩個字的形狀。
例句:
1. 他的禮儀和言行都很出衆,真是個不折不扣的《比俗》之人。
2. 這幅畫的創意和表現手法非常獨特,根本不同凡《比俗》。
3. 她的跳舞風格很特别,充滿了藝術的《比俗》之美。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 組詞:比肩、超越、卓爾不凡
- 近義詞:非凡、不同尋常、超群
- 反義詞:平庸、俗氣、尋常
我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