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顧而慚愧。 唐 杜甫 《北征》詩:“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蓽。” 仇兆鳌 注:“顧慚,自顧慚愧也。”
“顧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自顧而慚愧,通常用于表達因反思自身行為或處境而産生的羞愧感。以下是詳細解析:
組合後,“顧慚”強調一種自我審視後的慚愧心理,常見于古典詩文中的抒情或自省場景。
該詞最經典的用例出自唐代杜甫《北征》:
“顧慚恩私被,诏許歸蓬荜。”
——意為:自愧蒙受皇恩,卻被允許歸隱草廬。此處通過“顧慚”凸顯詩人對皇恩的感激與自身未盡責的愧疚。
其他用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詞彙的用法或詩詞背景,可查閱《北征》全詩或仇兆鳌的《杜詩詳注》。
《顧慚》(gù cán)是個動詞詞組,意為感到慚愧或羞恥。
《顧慚》的拆分部首是貝(貝貝)和心(心字底),共有20個筆畫。
《顧慚》來源于古代漢語,由于古代社會禮儀嚴謹,人們對于自己的行為有着高度關注和責任感,因此對于做錯的事情或是辜負他人的期望都會感到慚愧和羞恥。這種内心的自責和羞愧就被稱為《顧慚》。
《顧慚》的繁體為「顧慙」。
古時候漢字寫法稍有不同,「顧」的古字形為「雇」,意為請托或請人代勞,表示務求或依賴之意;「慚」的古字形為「慙」,與現代寫法相同,都是指因感到慚愧而自責或羞恥。
她未能完成任務,心中顧慚不已。
痛顧慚、忸怩之顧慚、怅然自慚之顧慚
慚愧、羞愧、自責
得意、自豪、驕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