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ffer calamities or disasters] 蒙受災難
受苦受難
(1).謂受責難。《漢書·霍光傳》:“九卿責 光 是也。天下匈匈不安, 光 當受難。” 顔師古 注:“受其憂責也。”
(2).遭受磨難。《水浒傳》第三七回:“今日天使 李俊 在家,坐立不安,棹船出來,江裡趕些私鹽。不想又遇着哥哥在此受難。”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現在全世界上的人,都一樣地在受難,各人有各人的苦處。”
受難(shòu nàn)指遭受苦難、災禍或痛苦的境遇,強調被動承受不幸的經曆。該詞在漢語中具有明确的語義内涵和情感色彩,具體解析如下:
詞性
動詞,指承受災難或痛苦的過程。
例:戰争期間,平民飽受磨難。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185頁。
核心語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5卷第678頁。
例:杜甫詩中“國破山河在”暗喻百姓受難。
來源:《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卷第87頁。
地震災區民衆受難,急需救援。
精神受難者需心理幹預。
見《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232頁。
關于苦難倫理的讨論可參考《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學術文獻,内容可驗證于紙質或正規電子版工具書。
“受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拼音:shòu nàn(注音:ㄕㄡˋ ㄋㄢˋ)
核心義:指蒙受災難或磨難,強調被動承受痛苦的過程。例如:“受苦受難”“遭受災難”。
受責難
古義中可表示因過錯或責任而受到他人的指責。如《漢書·霍光傳》提到“光當受難”,指霍光需承擔天下不安的責難。
遭受磨難
現代更常用義,指因天災、人禍等陷入困境。例如《水浒傳》中“哥哥在此受難”,描述人物遭遇危險。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書》《水浒傳》等文獻。
暴怨邊柝逼真不稽場私成招穿複淳人村夫子待期逮至點射定交丁字尺防護玻璃鳳喈幹直鎬頭廣莫風官院國馬河伯從事合角鶴沙鶴籞闳粹喉脣懷古火陣街坊家精勇九花犒功科出祿邑沒益毗尼拼音文字欽負秋娘讓果軟綿三皇五帝三王沈耽省見時範睡鋪束馬縣車樹娃子四食時湯盤炭窯韬略天黑吐火羅語萬無僞飾聞訊吳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