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祿邑的意思、祿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祿邑的解釋

猶食邑。古代君主分封給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封地有收取賦稅的權力。 漢 劉向 《說苑·立節》:“ 佛肹 用 中牟 之縣畔,設祿邑、炊鼎,曰:‘與我者受邑,不與我者其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祿邑,是古代中國官僚制度中的一種特殊俸祿形式,指君主賞賜給臣下作為俸祿的封地或食邑。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1. 字義構成

    “祿”指官吏的薪俸、給養;“邑”指封地、城邑。二字組合特指以封地形式發放的俸祿,受封者(通常為卿大夫或功臣)享有該地域的賦稅收入,但不具備行政管轄權。

  2. 曆史制度特征

    祿邑制度盛行于周代至漢代,是分封制的延伸。君主将特定區域的民戶(如“食邑三百戶”)賜予臣屬,其賦稅歸受封者所有,以此替代實物俸祿。例如《周禮·天官·大宰》載“以八柄诏王馭群臣……五曰賦,以馭其富”,其中“賦”即包含祿邑形式的賞賜。

  3. 與封國的區别

    祿邑僅授予經濟權益(收稅權),不涉及治民權或世襲權,此點區别于諸侯封國。如《孟子·梁惠王下》所言“大夫有賜于士,不得受其地”,強調祿邑的收益性質而非領土主權。

  4. 演變與消亡

    東漢後祿邑逐漸被貨币俸祿取代,至明清時期完全消失。其存續反映了早期“封土食邑”的俸祿制度向中央集權下俸銀制的轉型過程。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專業辭書及古籍原文無網絡公開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文獻來源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現代漢語中“祿邑”一詞已不具實用意義,僅用于曆史研究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祿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lù yì
詞性:名詞
核心含義:指古代君主分封給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該封地内享有收取賦稅的權力。


二、詳細解釋

  1. 作為“食邑”的同義詞
    祿邑與“食邑”意義相近,是君主對臣子功績的賞賜形式。受封者(如貴族、官員)在封地内可征收賦稅,作為俸祿來源,但通常不直接管理行政事務。

  2. 詞義延伸
    部分文獻(如)提到,祿邑也泛指官員的“官職和封地”,包含俸祿(祿)與居住地(邑)的雙重含義。例如《尚書·禹貢》中“祿邑維城郭”一句,強調封地作為官員經濟與生活的基礎。


三、出處與示例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苑》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隘陿案情晻映傍晌霸上本固枝榮熚熚烞烞不知人間有羞恥事钗符抄劫乘策騁舟充腸崇論谹議床簟初旦榱棟崩折戴面短世訛談非斥高深莫測給施鴻芘黃菌翦發待賓家事絜矩雞毛店進迫就食際遇風雲眷寵谲士崆谾六樂龍須席爐灰旅飲沒包彈内宅藕粉爬伏乾剝剝七字法區區山鬟山妪勝遊慎交深苛使拍四郭訟缿怗馬丸蘭烏飯鄉導相克洩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