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萬民;百姓。
萬民;百姓。《詩·小雅·天保》:“羣黎百姓,徧為爾德。” 鄭玄 箋:“黎,衆也。羣衆百姓。” 朱熹 集傳:“羣,衆也。黎,黑也,猶 秦 言黔首也。”《漢書·揚雄傳下》:“豪俊麋沸雲擾,羣黎為之不康。” 唐 元結 《惠公禅居表》:“無情之化,可洽羣黎。”
“羣黎”是古代漢語詞彙,現多寫作“群黎”(“羣”為“群”的異體字),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文獻解釋如下:
指萬民、百姓,強調普通民衆的群體性。
總結來看,“羣黎”是一個承載古代社會結構的詞彙,通過經典文獻的引用可見其曆史深度。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詩經》《漢書》等原著或相關注解。
羣黎(qún lí)是一個漢字詞,拼音為qún lí。該詞包括2個字,第一個字是“羣”(qún),第二個字是“黎”(lí)。
“羣”字的部首是“羊”字旁,總共有13個筆畫;“黎”字的部首是“黍”字旁,總共有11個筆畫。
《羣黎》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山海經》等古籍中,羣黎被描述為居住在山野之中的人群,是古代的一種族群。
《羣黎》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群黎」。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據古籍記載,古時候「羣」字的寫法和現在稍有不同,其最早的形狀是疊加了兩個「君」字旁,表現為兩個人并列在一起;而「黎」字的形狀則相對較為接近現代。
羣黎團結協作,共同創造美好的明天。
羣黎族(qún lí zú):指羣黎種族的成員。
羣衆(qún zhòng):指人群、衆多的人。
個體(gè tǐ):與羣黎相反,指個别的、單個的人或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