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迷方的意思、迷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迷方的解釋

(1).迷失方向。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之一:“南國有儒生,迷方獨淪誤。” 黃節 補注:“ 胡枕泉 曰:‘方,猶道也。’……此言迷道獨沉淪謬誤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吊》:“雖有通才,迷方告控。” 周振甫 注:“ 唐 寫本‘告’作‘失’。迷失方向,失去控制。” 唐 韓愈 《秋懷詩》之六:“喪懷若迷方,浮念劇含梗。”《舊五代史·世襲傳二·錢元瓘》:“白晝如霧, 吳 師迷方,遂敗之。”

(2).佛教語。指令人迷惑的境界;迷津。 唐 李白 《秋日登揚州西靈塔》詩:“玉毫如可見,于此照迷方。” 唐 皎然 《晚春尋桃源觀》詩:“全覺此身離俗境,玄機亦可照迷方。” 明 梅鼎祚 《玉合記·緣合》:“小妮喚名 慧月 ,生來有些劣撇,替人指點迷方,自己積成寃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迷方”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迷失方向
    指人或事物失去方向感或陷入混亂狀态。

    • 出處:南朝宋詩人鮑照《拟古》詩中的“南國有儒生,迷方獨淪誤”,以及《文心雕龍》的“雖有通才,迷方告控”。
    • 現代用法:可引申為對人生、目标等抽象概念的迷失,如“他一度在名利場中迷方”。
  2. 佛教術語
    指令人困惑的境界或“迷津”,寓意世俗煩惱與無明。

    • 文學引用:李白《秋日登揚州西靈塔》的“玉毫如可見,于此照迷方”,以及皎然《晚春尋桃源觀》的“玄機亦可照迷方”。
    • 宗教意義:佛教借此比喻需通過修行或智慧破除的虛妄認知。

二、延伸與示例

三、注意事項

不同語境下詞義差異較大,需結合文獻或具體文本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南朝至唐代詩文或佛教經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迷方的意思

《迷方》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一種使人困惑、迷失方向或無法解決的問題或困境。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迷方》是由部首辶(辵)和口組成。其中,辶(辵)是一個意思為“走”的部首,口代表“嘴巴”。

根據筆畫拆分,辶有3畫,口有3畫,總共6畫。

來源

《迷方》一詞的來源具有一定的疑問,其具體的淵源尚不明确。

繁體

《迷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迷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迷方”可能有其他的寫法,但目前并沒有得到詳細的相關記載。

例句

1. 這個難題對我來說是一個真正的迷方。

2. 他一直在苦苦思索,但始終無法找到解決這個迷方的方法。

3. 面對這個迷方,我感到十分困惑。

組詞

迷路、迷宮、迷惑、方向、問題

近義詞

謎團、難題、困境、難解之謎、死結

反義詞

明了、清晰、易解、簡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