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迷方的意思、迷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迷方的解釋

(1).迷失方向。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之一:“南國有儒生,迷方獨淪誤。” 黃節 補注:“ 胡枕泉 曰:‘方,猶道也。’……此言迷道獨沉淪謬誤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吊》:“雖有通才,迷方告控。” 周振甫 注:“ 唐 寫本‘告’作‘失’。迷失方向,失去控制。” 唐 韓愈 《秋懷詩》之六:“喪懷若迷方,浮念劇含梗。”《舊五代史·世襲傳二·錢元瓘》:“白晝如霧, 吳 師迷方,遂敗之。”

(2).佛教語。指令人迷惑的境界;迷津。 唐 李白 《秋日登揚州西靈塔》詩:“玉毫如可見,于此照迷方。” 唐 皎然 《晚春尋桃源觀》詩:“全覺此身離俗境,玄機亦可照迷方。” 明 梅鼎祚 《玉合記·緣合》:“小妮喚名 慧月 ,生來有些劣撇,替人指點迷方,自己積成寃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迷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字“迷”和“方”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主要指向迷失方向或方法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 分字釋義

  1. 迷 (mí):
    • 本義:分辨不清,失去判斷力。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迷”指“分辨不清;失去判斷能力”。例如:“迷路”、“迷惑”。
    • 引申義:可指沉醉于某事(如“迷戀”)、使迷惑(如“迷人”)、或指沉醉于某事的人(如“戲迷”)。
  2. 方 (fāng):
    • 本義:方向、方位。據《漢語大詞典》,“方”指“方向;方位”。例如:“東方”、“方向”。
    • 引申義:可指方法、辦法(如“千方百計”)、正直(如“方正”)、地方(如“遠方”)、或指數學上的乘方等。

二、 合成詞“迷方”的含義 将“迷”和“方”組合成“迷方”,其核心含義結合了兩字的主要意思:

  1. 迷失方向:
    • 這是最直接和常用的含義。指在物理空間上辨别不清方位,找不到正确的路徑或目的地。例如:“在沙漠中迷方”。
    • 引申指在人生道路、事業發展或思想認知上失去目标、準則或判斷力,感到困惑和無所適從。例如:“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迷方”。
  2. 迷失方法/正道:
    • 此義項強調失去了正确的方法、途徑或應遵循的正道、準則。指做事找不到頭緒、沒有章法,或偏離了正确的行為規範。例如:“學無定法,易緻迷方”。

三、 特殊用法(古語/佛教) 在古漢語或佛教典籍中,“迷方”有時有更特定的含義:

總結 “迷方”一詞的核心含義是迷失方向或迷失方法/正道。它既可用于描述物理空間上的迷失,更常用于比喻在人生、事業、思想或行為規範上失去目标、準則或正确途徑的狀态,表達一種困惑、茫然和無措的感受。在特定語境(如佛教)下,它有指代迷惑衆生的含義。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迷方”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迷失方向
    指人或事物失去方向感或陷入混亂狀态。

    • 出處:南朝宋詩人鮑照《拟古》詩中的“南國有儒生,迷方獨淪誤”,以及《文心雕龍》的“雖有通才,迷方告控”。
    • 現代用法:可引申為對人生、目标等抽象概念的迷失,如“他一度在名利場中迷方”。
  2. 佛教術語
    指令人困惑的境界或“迷津”,寓意世俗煩惱與無明。

    • 文學引用:李白《秋日登揚州西靈塔》的“玉毫如可見,于此照迷方”,以及皎然《晚春尋桃源觀》的“玄機亦可照迷方”。
    • 宗教意義:佛教借此比喻需通過修行或智慧破除的虛妄認知。

二、延伸與示例

三、注意事項

不同語境下詞義差異較大,需結合文獻或具體文本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南朝至唐代詩文或佛教經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育卑淺砭針兵刀賓滅纏頭裹腦禅源成龍赤祲傳點躭代恩雠阏蓬二意放映翻摹否剝趕人不要趕上虼蚫皮怪谲翰苑黃閣圜鑿方枘華沙湖嵌胡妖護院進退跋疐倨立郡厲矻矻攔頭廉吏厘整隸字煤房民權主義難免惱煩鳥籠樸心疲劣平價姘合僻塗破巢餘卵牆頭草清儉裙布區長侍帝晨伺望歎嘉通文達藝秃友外眷骫屬線索心扉欣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