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服役;服事,伺候。《尹文子·大道下》:“其所望者,盖欲料长幼,平赋敛,时其饥寒,省其疾痛,赏罚不滥,使役以时,如此而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閒隙,周章询请。”
(2).指仆役。 清 李渔 《风筝误·冒美》:“祖父当年不积德,投靠宦家充使役。”
(3).役使,驱使。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遨游上下,使役万灵。”
"使役"是汉语中兼具动词属性与语法术语功能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层面:
一、动词意义 指通过指令或强制手段驱使他人完成特定行为,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支配关系。例如《孟子·尽心上》载"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其中"由之"即隐含着使役含义。现代汉语常见于"使役劳工""使役牲畜"等表达,多用于描述不平等的劳动关系。
二、语法术语 在古汉语语法体系中特指使动用法,即动词通过改变形态或搭配方式表达"使...做..."的语法意义。这种用法在先秦文献中尤为突出,如《史记》"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即为使役用法,完整语义为"使之活"。现代汉语保留部分残存形式,如"这件事真愁人"中的"愁"仍具有使役功能。
该词源流可追溯至《说文解字》对"役"的释义:"役,戍边也。从殳从彳。"段玉裁注:"凡役,皆谓有所驱使。"印证了其驱使、差遣的核心语义特征。当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其为书面语,标注词性包含动词与语法学术语双重属性。
“使役”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需从语义和语法两个层面综合理解:
役使、驱使(动词)
指通过强制或命令让他人/动物从事劳动或服务。如《尹文子》中“使役以时”强调合理驱使人力,现代例句“使役牲畜”即此义。
仆役(名词)
特指被驱使的仆人,如清代李渔《风筝误》中“充使役”即指充当仆从。
服役、服事(动词)
古代多指为上位者服务,如北齐《颜氏家训》中“使役苦辛”描述下层人员劳作状态。
在语言结构中,“使役”特指表达“让某人做某事”的句式:
例句参考:“耕牛烂肩是牛使役季节的常见病”(牲畜使用场景);“将句子改为使役结构”(语法教学场景)。
百二山川板墨宝业碚礧编码必将不得不橙橘户粹美德道电铃多变飞蛾投火分劳赴功伏窜高台盘鬼吏澒澒鸿灾槐宰环拜彗星胡噜骄狞击考九筋黄救生堤沮劝开脱旷疏枯肠晾墒辽海故家理断糲米铃合邻熟玟琁奶食蔫巴逆浪柠檬平步青云破觚迁秩轻鬓青鷇骑羊执穗痊济去杀三自一包沙滩神爵霜雪通急屯戍暡叆毋庸置疑宵旰忧劳新簇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