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麥的意思、浮麥的詳細解釋
浮麥的解釋
指幹癟的麥子。可入藥。 明 馮夢龍 《山歌·久别》:“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麥牽來難見麵,厚紙糊窗弗透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一·小麥》:“浮麥,即水淘浮起者……主治: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麥的解釋 麥 (麥) à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等多種,子實供磨面食用,亦可用來制糖或釀酒。通常專指“小麥”(通稱“麥子”):麥田。麥收。麥飯豆羹(指農家粗茶淡飯)。 姓。 筆
網絡擴展解釋
浮麥,又稱浮小麥,是中藥材名,指幹癟且輕浮的小麥果實,具有藥用價值。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浮麥是小麥(禾本科植物)成熟後幹癟、不飽滿的果實,因質地輕浮于水而得名。它不同于普通小麥,主要用于入藥。
二、植物學特征
- 來源:禾本科小麥屬植物(Triticum aestivum L.)的幹燥果實。
- 形态:呈長圓形,表面淺黃色,有縱溝,質地輕浮,斷面白色或黃棕色,粉性強。
三、藥用價值
-
性味歸經
-
主要功效
- 固表止汗:治療自汗、盜汗;
- 除虛熱:緩解骨蒸勞熱(類似結核病引起的虛熱)、婦人勞熱等。
-
文獻記載
- 《本草綱目》記載其“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
- 《本經逢原》提到“斂盜汗,散皮腠之熱”。
四、使用注意
- 禁忌:無汗煩躁或虛脫汗出者忌用;
- 用法:可煎湯内服(15-30克)或與其他中藥配伍。
五、文化關聯
浮麥在民間文學中也有體現,如明代馮夢龍《山歌》以“浮麥”喻指難以相見之人,反映其輕浮易散的特性。
浮麥既是中醫藥材,也承載了一定的文化意象。如需藥用,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麥》是一個常用詞彙,指的是谷子的外皮經過加工後脫去的外殼。下面是關于《浮麥》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浮麥》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浮》的部首是水部,共有10個筆畫。第二個字《麥》的部首是禾部,共有11個筆畫。
來源:《浮麥》這個詞來源于中國農耕社會,是對谷子加工後的殘殼的稱呼。在農民收割完莊稼後,他們會将谷子經過一系列的處理過程,将谷子的殼去除,剩下的部分即為浮麥。
繁體:《浮麥》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浮麥》。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浮麥》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是《浮》。
例句:他們用機器将谷子進行脫殼,得到了大量的浮麥。
組詞:與《浮麥》相關的組詞有:麥谷、麥殼、麥粒等。
近義詞:與《浮麥》意思相近的詞有:谷殼、谷皮、糠等。
反義詞:與《浮麥》相反的詞有:谷粒、谷米、谷子等。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