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着誓言的文書。《舊唐書·則天6*皇後紀》:“﹝ 聖曆 二年﹞秋七月,上以春秋高,慮皇太子、 相王 與 梁王 武三思 、 定王 武攸寧 等不協,令立誓文於明堂。”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誓文漢語 快速查詢。
“誓文”指記載誓言的正式文書,通常用于重要儀式或協議中。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誓文”由“誓”(誓言、立約)和“文”(文書)組成,特指以書面形式記錄誓言的官方或正式文件。這種文書常見于古代政治、軍事或宗族活動中,用以約束參與方的行為(,)。
《舊唐書》記載,武則天曾命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與武氏宗親在明堂立誓文,以此調和皇室與武家矛盾。這是“誓文”作為政治調和工具的典型用例(,)。
古代詩詞中常出現相關意象:
現代法律合同、國際條約等書面協議可視為“誓文”的延續形式,但不再使用該古稱。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典籍、字源解析和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可參考《舊唐書》《說文解字》等文獻。
《誓文》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于描述一篇具有誓言性質的文字。它包含了對某種目标、義務或立場的鄭重承諾,并具有約束力。
《誓文》的部首是言,表示與言語、語言相關。它由9個筆畫組成。
《誓文》一詞源自于漢語,是近代漢字詞彙的産物。它并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形,可以直接采用簡化字表示。
在古代寫法中,《誓文》可以寫作“誓文”,采用繁體字的形式表現出來。
1. 他寫下了一篇《誓文》,表達了對國家發展的承諾。
2. 為了圓滿完成任務,他在辦公室裡貼了一張《誓文》,時刻提醒自己努力奮鬥。
1. 誓約:表示通過一份正式的文件或協議進而表達出承諾。
2. 誓師:表示對教師進行嚴肅承諾的儀式。
3. 誓死:表示以生命為代價堅決不懈地追求某一目标。
1. 宣誓:表示通過一種正式的方式表達立場或決定。
2. 發誓:表示借助誓言來确保自己遵守諾言、不違背承諾。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