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誓文的意思、誓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誓文的解釋

寫着誓言的文書。《舊唐書·則天6*皇後紀》:“﹝ 聖曆 二年﹞秋七月,上以春秋高,慮皇太子、 相王 與 梁王 武三思 、 定王 武攸寧 等不協,令立誓文於明堂。”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誓文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誓文指具有約束效力的書面誓言或宣誓詞,是個人或群體為表明決心、承擔責任而撰寫的正式文書。其核心特征在于通過書面形式強化誓言的莊重性與約束力,常見于政治、法律、宗教及民俗儀式中。以下從多角度解析其含義: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基本定義

    “誓文”即“誓言的文章化表達”,強調以文字形式固化的承諾。《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宣誓的文辭”或“盟誓的文書”,突顯其書面契約性質。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結構解析

    • “誓”:從“言”從“折”,本義為以言語約束行為,含“自我懲戒”之意(如《說文解字》:“誓,約束也”)。
    • “文”:指成篇的文字,引申為正式文書。

      二者結合體現“以書面形式确立的自我約束承諾”。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功能與分類

  1. 法律效力

    古代盟約(如春秋諸侯盟誓)、現代法律文書(如合同違約條款)中,誓文具法定約束力。例如《周禮》載“司盟掌盟載之法”,盟載即刻于簡牍的誓文。

    來源:《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2. 儀式象征

    用于宗教皈依、官職就任(如公務員宣誓)、婚俗(婚書誓詞)等場景,通過公開宣讀強化精神約束。如《尚書》所載《湯誓》《牧誓》均為戰前動員誓文。

    來源:《尚書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民俗應用

    民間結義(如桃園三結義)、祠堂族規常以誓文明志,體現宗族倫理約束。

    來源:《中國民俗通志》(山東教育出版社)


三、曆史演變


四、權威文獻例證

  1. 《尚書·秦誓》

    秦穆公戰敗後自省之文,開君主自我檢讨式誓文先河:“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

    來源:《尚書》中華書局校注本

  2. 唐代《賜新羅王金重熙誓文》

    唐憲宗賜新羅國王的盟誓文書,現藏韓國國立博物館,體現外交文書功能。

    來源:《唐代诏敕目錄》(三秦出版社)


五、現代應用

誓文是以書面形式固化承諾的儀式性文本,兼具法律效力與精神約束功能,其演變貫穿中國政治、法律及民俗史,至今仍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誓文”指記載誓言的正式文書,通常用于重要儀式或協議中。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誓文”由“誓”(誓言、立約)和“文”(文書)組成,特指以書面形式記錄誓言的官方或正式文件。這種文書常見于古代政治、軍事或宗族活動中,用以約束參與方的行為(,)。

二、曆史實例

《舊唐書》記載,武則天曾命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與武氏宗親在明堂立誓文,以此調和皇室與武家矛盾。這是“誓文”作為政治調和工具的典型用例(,)。

三、文學引用

古代詩詞中常出現相關意象:

四、結構解析

  1. “誓”:從“言”從“折”,本義為用言語約束行為(《說文解字》),含立約、懲戒雙重含義()。
  2. “文”:甲骨文指文字符號,引申為文書、禮法()。

五、現代應用

現代法律合同、國際條約等書面協議可視為“誓文”的延續形式,但不再使用該古稱。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典籍、字源解析和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可參考《舊唐書》《說文解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闆庋悲號朝音癡錢窗誼村縣彈子鎖鼎槐風斯在下複蹈前轍釜底遊魂附權高肩擔革號觀志貴夥滾瓜爛熟慧豔渾名将無賤皮嬌語擠擦诘旦機服寂曆舉口蒟蒻局足看玩遼阻禮城禮引龍床緑劍真人昴宿盟緣米蘭莫辨楮葉偏人平甸青辭勍盜青袍禦史萋翳弱步山岅賞玩省寺神館折證水際酸梗泰勒天陽兔園蚊毫吳絹小滿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