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十四弦 ”。古樂器名。因有十四根弦而得名。 宋 孟珙 《蒙鞑備錄·燕聚舞樂》:“國王出師,亦以女樂隨行,率十七八美女,極慧黠,多以十四絃等彈大官樂等。” 宋 無名氏 《鬼董·周寶》:“十四弦,胡樂也。 江南 舊無之, 淳熙 間,木工 周寳 以小商販易 安豐場 ,得其制於敵中,始以獻美閹。遂盛行。”
“十四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弦樂器,因有十四根琴弦而得名,在不同文獻中亦寫作“十四弦”。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十四絃是一種傳統彈撥樂器,屬于胡樂體系(即北方少數民族或外來音樂文化)。其形制與傳播曆史在宋代文獻中有明确記載。
作為胡樂代表,十四絃的傳入反映了宋金時期南北文化交流的頻繁,也印證了樂器在戰争、貿易等活動中傳播的獨特路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形制或演奏方式,可參考《鬼董·周寶》等宋代筆記原文。
《十四絃》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十四弦的古琴,也可以指古代的一種樂器。
《十四絃》由「十」和「一」兩個部首構成,它的拼音是「shí sì xián」。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它的筆畫數是十九畫。
《十四絃》是一個古詞彙,在古代文獻中常被引用。在繁體字中,「絃」字的寫法為「絃」,其形狀更加複雜,但讀音和意思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的《康熙字典》,「十四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其中,「十」字的古漢字寫法為「拾」,而「絃」字的古漢字寫法為「縣」。
1. 他彈奏着一把古老的十四絃,音色悠遠動人。
2. 我聽到了遠方傳來十四絃的琴音,仿佛能聽到古人的心聲。
組詞:十二絃、古琴、音樂、演奏。
近義詞:琴、筝、琶琵。
反義詞:現代樂器、電吉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