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時尚書台長官的統稱。《宋書·百官志上》:“ 漢 制,公卿禦史中丞以下,遇尚書令、僕、丞、郎,皆辟車豫相回避,臺官過,乃得去。”
(2). 唐 宋 禦史台長官的統稱。 唐 李肇 《唐國史補·禦史争驿廳》:“ 元和 中, 元稹 為監察禦史,與中使争驛廳,為其所辱,始敕節度觀察使:臺官與中使先到驛者處上廳。”《宋史·職官志四》:“臺官職在繩愆糾謬,自宰臣至百官,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當劾,皆得糾正。”
(3).泛指朝廷公卿。 宋 洪邁 《容齋續筆·台城少城》:“ 晉 宋 間謂朝廷禁省為臺,故稱禁城為臺城,卿士為臺官。”
台官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指中國古代禦史台的官員,負責監察百官、彈劾失職行為。禦史台始設于漢代,為中央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稱禦史大夫或禦史中丞,下屬有侍禦史、殿中侍禦史等,統稱“台官”。
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卷1,第622頁;
《辭源》(商務印書館)第三版,第1475頁。
唐宋時期,“台官”常與“谏官”(如谏議大夫)并稱“台谏”,共同行使監察、規谏之責。如宋代台官由皇帝直接任命,獨立于宰相體系,職權涵蓋司法監督與行政糾察。
來源:
《唐六典·禦史台》(中華書局點校本);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二十》(中華書局)。
在中國台灣省的地方語境中,“台官”偶作民間對公職人員的泛稱,但此用法非規範漢語,且無官方定義。
來源: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台灣學術網絡版),中華民國教育部編訂。
“台”源于“禦史台”簡稱,始見于《尚書·舜典》“納于大麓”鄭玄注:“麓,錄也,領錄天子之事,如今尚書、台官也。”此“台”指尚書台,後演變為禦史台專稱。
來源: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阮元校刻本);
王力《古代漢語字典》(中華書局),第987頁。
參見:
“台官”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有不同含義,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基本釋義
曆史演變與職責
成語含義與典故
使用場景
“台官”既為古代官職名,又衍生出腐敗官員的比喻義。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曆史文獻中多指向監察或行政職能,文學語境則側重道德批判。
邊荒材難才子佳人剗道常德超齡乘虛疊出晨裝重唱抽苔出敵意外翠蛟墊支丁靈鬥紐斷鼇立極改兌公共租界共抎館饋官司歸攏豪犀煌煌花葩花魄穢媟混濛虎跑泉煎膠續弦積讒磨骨祭豆進口貨拘累考評酷刻癞須瀾汍連章爐頭旅谷馬瘦毛長蜜房冥果密清暖呼呼遷居挈維青飇湫溢邵公紙盛觀身子骨兒塔裡木河退色完浃無塵子想方縣官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