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載, 春秋 時 晉 範宣子 殺 叔向 之弟 羊舌虎 等而囚 叔向 。 祁奚 見 宣子 ,曰:“夫謀而鮮過、惠訓不倦者, 叔向 有焉,社稷之固也,猶将十世宥之,以勸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棄社稷,不亦惑乎?”後因以“十世宥”謂功臣後裔即使有罪,也應予寬恕。《後漢書·黨锢傳·李膺》:“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譽,憂國忠公之臣。此等猶将十世宥也,豈有罪名不章而緻收掠者乎?” 唐 韓愈 《寄盧仝》詩:“苗裔當蒙十世宥,豈謂貽厥無基阯。”亦作“ 十世宥能 ”。 晉 潘嶽 《馬汧督诔》:“我雖末學,聞之前典,十世宥能,表墓旌善。”
“十世宥”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析:
據《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記載,春秋時期晉國範宣子因叔向之弟羊舌虎參與叛亂而囚禁叔向。大臣祁奚勸谏時提到:“猶将十世宥之,以勸能者”,意為像叔向這樣的功臣,即使後代犯罪也應寬恕十代,以此激勵賢能之士為國效力。該典故強調對功臣後裔的寬容政策,以維護國家利益。
該成語體現了古代“以功抵過”的倫理觀念,既是對個人才能的肯定,也反映了宗法制度下家族榮譽的重要性。需注意其曆史局限性,現代使用時多取其象征意義,而非字面“十代”之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左傳》相關篇章或《後漢書》的記載。
《十世宥》是一個充滿深意的詞彙,它可以理解為“十代子孫得到赦免”或者“十世以後得到寬恕和原諒”。它暗示了過去十個世代的錯誤或罪過可以在接下來的十個世代中得到寬恕和救贖。
《十世宥》一詞由“十”、“宥”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部首“十”表示數字“十”,而“宥”表示寬恕、原諒。部首“十”的筆畫為2,而“宥”的筆畫為8。
《十世宥》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命》中,它是描述古代的一種典章制度,用于表示通報賜予的恩典或寬恕。
《十世宥》的繁體字為「十世宥」。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十世宥》的古代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意思基本相同。
1. 他的祖先曾經犯下大錯,但是經過《十世宥》,他得到了全家的諒解。
2. 對于犯下錯誤的人來說,希望能夠在《十世宥》中獲得救贖和重生。
1. 十世:表示曆經十代。
2. 宥恕:表示寬容和原諒。
1. 十世赦免
2. 十世恩典
1. 難宥
2. 無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