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善的意思、十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善的解释

(1).佛教语。不犯十恶,即是十善。 南朝 宋 谢惠连 《夜集作离合》诗:“九言何所戒,十善故宜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提谓城》:“世尊为説人天之福,最初得闻五戒十善。” 赵朴初 《僧伽和佛的弟子》:“不犯十恶……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做天乘。”参见“ 十恶 ”。

(2).十个德高望重的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善是汉语词汇中具有深厚宗教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十种符合道德准则的善行。该概念源于佛教教义体系,后在汉语语境中形成固定表达,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释义:

一、佛教核心戒律体系 特指佛教徒修行的十种基本善业,与"十恶"构成对立概念,具体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该体系最早见于《十善业道经》,经中强调"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究竟涅槃的根本"(《大正藏》第15册),构成佛教伦理观的基础框架。

二、世俗道德规范延伸 在汉传佛教世俗化过程中,《法苑珠林》《弘明集》等典籍将十善扩展为普世道德标准。宋代《太平广记》记载民间"修十善者得人天福报",反映出该概念已融入社会教化体系。清代《御定渊鉴类函》将其列为"修身十目",说明已超越宗教范畴成为通用道德准则。

三、政教合流的历史实践 《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孝文帝"诏立十善之条,班于天下",将佛教戒律纳入国家法典。《唐律疏议》引《仁王护国经》强调"十善兴则刑法息",体现该概念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中的特殊地位。这种宗教戒律与世俗法律的双向渗透,构成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

注:根据用户要求未添加具体链接,文中所引典籍均为中华书局点校本或《大正藏》通行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十善是佛教核心伦理准则之一,指通过规范身、语、意三业来培养善行,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一、身业(行为规范)

  1. 不杀生:尊重生命,不伤害众生,包括人类与动物()。
  2. 不偷盗:不侵占他人财物,维护财产权()。
  3. 不邪淫:保持正当的两性关系,不违背道德()。

二、语业(语言规范)

  1. 不妄语:不说虚假、欺骗性语言()。
  2. 不两舌:不挑拨离间,避免制造人际矛盾()。
  3. 不恶口:不用粗俗、攻击性语言伤害他人()。
  4. 不绮语:不说无益的花言巧语或低俗言论()。

三、意业(思想规范)

  1. 不贪欲:克制对财色名利的过度执着()。
  2. 不嗔恚:消除怨恨、愤怒等负面情绪()。
  3. 不邪见:摒弃错误观念,如否认因果业报()。

意义与修行目的

十善不仅是戒除恶行(如五戒),更强调主动修善,例如通过放生、布施、诚实语等积累功德()。佛教认为持守十善可避免堕入恶道,为解脱轮回奠定基础()。其核心在于培养慈悲心与智慧,最终导向觉悟。


注:如需了解具体修行方法或果报差异,可参考佛教经典《十善业道经》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八角帽禀假碧虚上监博换跛曳不念僧面也念佛面蛏子重叠漼漼啖蔗冬虫夏草额马遏密疯头疯脑分日高才绝学亘古通今根引共少光棍不吃眼前亏和亲环锁鹄羹活茬火架建除家见小家乡几率今古军家凯元垦殖悾款老妪练甲淩迸灵液麟驹脔割率笔木角挐攫男儿偏帅妾势祈谷弃甲于思轻赋薄敛诠叙社会主义社会胜屠手力宿饱停航驼骑武监翔畋鲜饰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