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谓参访大德,云游修学。亦泛指游学。 元 黄镇成 《用鹫峰师韵送涧泉上人游方》之四:“直到无生参学毕,逢人遮莫説轮迴。” 明 李贽 《卓吾论略》:“且闻 邵氏 (指 邵雍 )苦志参学,晚而有得,乃归 洛 ,始婚娶,亦既四十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何梦瑶 ﹞《嘲杭( 杭堇浦 )病起》云:‘门外久疏参学侣,帘前渐立犯斋人。’”
“参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指僧人通过参访高僧大德、云游各地进行修行学习。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元代黄镇成诗句“直到无生参学毕”,明代李贽《卓吾论略》中也提到“苦志参学”的经历。其核心是通过游历和请教来领悟佛法真谛。
广义游学
泛指离开原居地到其他地区或机构游历学习,如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提到的学者参学案例。
特定场景应用
现代语境中可指“参观学习”,例如教育机构组织学生到其他单位考察(如电大系统“参学”活动),或参与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
建议需区分具体语境,古典文献中多指向佛教修行,现代使用则偏向广义学习活动。
参学,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分别是“又”和“口”。它共有11个笔画。 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学生随同老师或者其他人员一起参观学习,亲身参与其中,以扩展知识和增长见识。
参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四书集注》中,是宋代朱熹的注释。在繁体字中,将“参”字的左半边改为“參”,整个字变成了“參學”。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不同。古代写“参”字时,会先写“厂”字,然后在其上方画上一个“又”字,表示“手”。这个“手”字“扛”的意义相似,表明了参学的意思。
1.许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参学活动,以增加他们对世界的了解。
2.我喜欢参学,因为通过实地参观,可以让我更深入地了解知识。
参观、参与、学习、学生、学校
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实地学习
闭门造车、自学成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