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the year round] 冬夏不分,比喻不論季節
五冬六夏,他都去燒炭
猶言不論寒暑。不管什麼時候。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一段:“中間隔着條 鴨綠江 ,水又深又綠,流子又急,五冬六夏,水面激起一片波紋,碧粼粼的。” 魏巍 《山雨》:“不論白天黑價,五冬六夏,她穿着件小破花褂子,在哪兒放哨。”
“五冬六夏”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wǔ dōng liù xià,其核心含義是“不論寒暑,不管什麼時候”,強調時間的持續性和不受季節限制的堅持。
基本釋義
該成語由“五冬”和“六夏”組成,字面指多個冬季和夏季的交替,實際引申為無論嚴寒酷暑或任何時間,形容持續不斷、不分季節的堅持或狀态。
出處與用法
使用場景
常用于描述在艱苦環境中堅持不懈 的行為,如長期勞作、堅守崗位等。例如:“五冬六夏,他都去燒炭。”
近義與擴展
類似表達有“一年四季”“寒來暑往”,但“五冬六夏”更強調克服困難、不受外界條件影響的毅力。
“五冬六夏”通過冬夏的反複疊加,生動傳達了一種超越時間與自然限制的堅韌精神,適用于褒揚持之以恒的态度或行為。
《五冬六夏》是一個成語,意為“時光飛逝,經曆了長時間”。它常用來形容時間的流逝,暗示歲月的長久。
《五冬六夏》的拆分部首是“冬”和“夏”,其中“冬”字的部首是“冬”,筆畫為5;“夏”字的部首是“夊”,筆畫為6。
《五冬六夏》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的《後漢書》中。當時,有人對董卓和郭汜等極端暴虐的統治下如同五冬六夏一般的混亂時期進行了描寫。繁體字形式為「五冬六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曆史的發展而變化。《五冬六夏》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态和結構都經曆了演變。不過根據現代繁體字的形式來推測,古時候寫成「五冬六夏」的可能性比較大。
1. 我們一别,竟然已經過去了五冬六夏。 2. 她在外打拼了五冬六夏,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1. 冬夏:形容時間的起伏變化。 2. 五年六載:形容時間的長久流逝。 3. 春秋戰國:表示曆史上一個漫長的時期。
1. 八百年:形容時間過去很長。 2. 半輩子:形容經曆的時間較長。
1. 一瞬間:形容時間過去得很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