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振作,不興旺。《孔叢子·執節》:“當如今日山東之國,弊而不振,三 晉 割地以求安。”《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南越 賓服, 羌 僰 入獻, 東甌 入降,廣 長榆 ,開 朔方 , 匈奴 折翅傷翼,失援不振。” 明 葉子奇 《草木子·克謹》:“後帝師以國事不振,奔還其國,其教遂廢。”
(2).不可拯救。《史記·酷吏列傳》:“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僞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
“不振”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ù zhèn,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不振作;不興旺
指事物缺乏活力或處于低迷狀态,常用于描述國家、經濟、士氣等的衰敗。
例:
不可拯救
表示局勢或情況已惡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例:
形容個人或集體的低迷狀态
成語搭配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例句或用法分析,可參考《孔叢子》《史記》等古籍。
《不振》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不振動;不旺盛;不興盛;不活躍”等含義。
《不振》的部首為“一”,它的筆畫數為8。
《不振》源自于古代漢語,是通過組合“不”和“振”兩個字而來的。
《不振》的繁體字為“不振”。
在古代漢字中,不振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形狀和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他近來精神狀态不振,需要休息一段時間。
不振可以組成以下詞語:振奮、精神振奮、震振。
不振的近義詞包括:不動、不活躍、蕭條、低迷。
不振的反義詞有:振奮、興旺、活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