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場。《史記·樂書》:“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漢書·禮樂志》:“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壇。”
“祠壇”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cí tán,其基本含義是祭場,即古代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所。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祠壇指用于祭祀活動的場地,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如《史記·樂書》記載“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漢書·禮樂志》也提到“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壇”。這些描述表明,祠壇是祭祀時與神靈、祖先溝通的特定場所。
文化意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是重要的禮儀活動,祠壇作為祭祀的物理空間,承載着對神靈或祖先的崇敬與追思。部分資料提到,它可能兼具供奉神位、舉行儀式的功能,但核心仍以“祭場”為關鍵屬性。
文獻用例
曆史典籍中,“祠壇”常與天文現象關聯,如流星、神光等,暗示其被視為神聖空間。例如《漢書》描述祠壇夜間出現類似流星的光芒,可能反映了古人對祭祀場所的靈異想象。
擴展說明
部分現代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沿用古代釋義,強調其作為祭祀場地的屬性,未擴展其他含義。需注意,低權威性來源提到的“成語”或“宗廟設施”等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權威古籍和詞典解釋為準。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祭祀制度或相關文獻背景,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史料。
《祠》的拆分部首為示,總筆畫數為10。
《壇》的拆分部首為土,總筆畫數為7。
《祠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來形容供奉神靈的地方。在簡體中文中,《祠壇》的寫法保留了傳統古漢字的形态。
在繁體中文中,《祠壇》的寫法為「祠壇」。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
例如,「祠」字在古代的寫法中,示旁通常會連寫成一個整體,形狀類似于「社」。
「壇」字在古代的寫法中,土旁下方通常有一個小豎筆畫,類似于「壇」。
1. 他們為祖先在家裡設置了一個小型的祠壇,每天都會向神靈祈禱。
2. 這座古老的祠壇經曆了數百年的風雨,仍然保存完好。
組詞:祠堂、祠廟、祠園
近義詞:廟、寺廟、宗廟
反義詞:廁所、廠房、住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