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鼓聲。亦指其他類似的響聲。 唐 皮日休 《二遊詩·任詩》:“衮衣競璀璨,鼓吹争鞺鞳。” 宋 陸遊 《宿漁浦》詩:“燈影動搖風不定,船聲鞺鞳浪初生。” 清 趙翼 《自鳴鐘》詩:“有時放筆吐偉詞,鞺鞳能令四座愕。”
“鞺鞳”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拟聲詞,通常用于形容鐘鼓等樂器發出的洪亮、渾厚的聲音。根據古漢語用法,該詞可能與“鏜鞳”(tāng tà)存在關聯,後者在文學作品中更常見,例如蘇轼《石鐘山記》中“窾坎鏜鞳”一句,描述鐘鼓撞擊的聲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建議使用時優先确認原文是否為“鏜鞳”,并注意上下文的搭配。若涉及古文閱讀,可進一步結合《古代漢語詞典》或相關注釋深化理解。
《鞺鞳》是一種古代樂器,屬于打擊樂器的一種。它由兩個木制的手杖組成,手杖上都綁有馬鬃。演奏時,樂師用力敲擊手杖,馬鬃發出響亮的聲音。
《鞺鞳》的拆分部首為“革”和“鬼”,它們分别位于左右兩邊。
《鞺鞳》的總筆畫數為25畫。
《鞺鞳》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鞺車》中。在這首詩中,作者描繪了一幅樂師騎着鞺車,敲擊鞺鞳的情景。
《鞺鞳》的繁體字是「鞺鞳」,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康熙字典》記載,古時候《鞺鞳》的漢字寫法為「䆧」。
他手握鞺鞳,用力敲擊,發出了悅耳的聲音。
鞺鞳樂、鞺鞳師、鞺鞳演奏
手鼓、擊鼓、敲鼓
笛子、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