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魂丧魄的意思、失魂丧魄的详细解释
失魂丧魄的解释
(1).形容极度惊恐不安。《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经过十几分钟猛烈无情的战斗,早已失魂丧魄的残敌,丢枪弃刀,一个个跪倒在地,举手投降。”
(2).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 元 刘唐卿 《降桑椹》第二折:“您孩儿为母不安,这些时衣不解带,寝食俱废,忧悽不止,行坐之间,犹如失魂丧魄。”《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那 素梅 也失魂丧魄的,掉那少年书生不下。”《红楼梦》第九五回:“这是 宝玉 的命根子,因丢了,所以他这么失魂丧魄的!”
词语分解
- 失魂的解释 形容极度惊慌。 汉 桓宽 《盐铁论·诛秦》:“北略至 龙城 ,大围 匈奴 ,单于失魂,仅以身免。”
- 丧魄的解释 犹言失魂落魄。《周书·静帝纪》:“擒斩元恶,羣丑丧魄。”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 黄远庸 《谈屑》:“从此此工丧魄失志,悵惘不復平常。”
专业解析
“失魂丧魄”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极度惊慌、恐惧或精神恍惚,以致心神不宁、行为失常的状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字面与核心含义
- 字面拆解: “失”指丢失,“魂”与“魄”在古代观念中均指人的精神或意识(魂多指能游离的精神,魄多指依附形体的精神),“丧”也指失去。组合起来意为“丢失了魂魄”。
- 核心释义: 形容人因受到极度惊吓、打击或处于极度焦虑、悲伤等状态时,精神完全失控,心神极度不安,显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的样子。常指极度恐慌或精神恍惚的状态。
二、用法与语境
- 强调程度深: 该成语强调精神状态的失常程度非常严重,远超一般的害怕或紧张。
- 常见情境: 多用于描述遭遇突发灾难、巨大变故、严重威胁或强烈刺激后的反应。
- 同义/近义: 与“魂飞魄散”、“失魂落魄”、“魂不附体”、“六神无主”等意思相近,都形容极度惊恐或精神涣散。
- 反义: “泰然自若”、“镇定自若”、“神色自若”、“安之若素”。
三、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解释为“形容心神不宁、精神恍惚或惊慌失措的样子”。该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汉语规范化的权威工具书之一。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汉语大词典》: 收录并解释该词条,释义为“形容极度惊恐不安或心神不宁”。该词典由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四、例句示例
- 听到这个噩耗,他顿时~,瘫倒在地。
- 敌人被我军的炮火吓得~,狼狈逃窜。
- 她这几天总是~的,好像有什么心事。
“失魂丧魄”是一个生动描绘人因极度惊恐或精神打击而完全丧失常态的成语,其核心在于强调精神状态的极度失控和不安。
网络扩展解释
“失魂丧魄”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该成语有两种主要含义:
- 形容极度惊恐不安:多用于描述人在受到巨大惊吓或威胁时失去常态的状态。
- 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指因过度忧虑或情绪波动导致心神不宁。
二、出处与例句
- 文献出处:最早见于元代刘唐卿《降桑》第二折,描述主人公因母亲患病而“衣不解带,寝食俱发,犹如失魂丧魄”。
- 现代用例:如《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中,描述战斗后敌人“失魂丧魄,丢枪弃刀”的场景,体现惊恐状态。
三、近义与反义词
- 近义词:丧魂失魄(侧重惊慌失措)、魂不守舍(强调心神不定)。
- 反义词:泰然自若、镇定自若。
四、易混淆词辨析
需注意与“丧魂失魄”的细微区别:两者结构相近,但“丧魂失魄”更侧重惊慌到失去行动能力(如、8中鲁迅与欧阳予倩的用例),而“失魂丧魄”既可表惊恐,也可表精神萎靡。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分析或用法示例,可参考《汉语成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晻薆白醥跋剌备查绷扒吊拷编着常见彻心彻骨翠裘道乡电子侦察饤座繁文缛节風立高拨子槁磔归政弘业槐疎欢友环辙婚变渐摩燋头烂额井冈山会师记叙文慨忆燎炉溜圆论世论述緑苹蛮江麪人儿慕斅脑揪褭袅器能轻飘飘戎门散脉三正伤沴神仙手食忌十锦实生苗手钩琐陋谈话天殛涕淫淫透雨望山走倒马王魏魏国山川违怨乌卢班险浮闲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