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ence preparations] 軍備
雖有文事,必有武備。——《谷梁傳·定公十年》
軍備。指武裝力量、軍事裝備等。《穀梁傳·定公十年》:“因是以見,雖有文事,必有武備, 孔子 於 頰谷 之會見之矣。”《漢書·食貨志上》:“車騎者,天下武備也。”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賊盜》:“ 宋 興,既斂兵於内,盜賊輒發,而州郡無武備,急則吏走匿自存。” 郭沫若 《羽書集·和平的武器與武器的和平》:“我們對于這個堡壘,是隻有加強它的武備,以期達到集體的安全,和平的恢複,人性的改造。”
“武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軍備,即國家或軍事組織為防禦或作戰所準備的武裝力量、軍事裝備及相關設施。以下是詳細解釋:
“武備”由“武”(軍事、武力)和“備”(準備、防備)組成,字面意為“軍事防備”。具體指:
該詞最早見于《穀梁傳·定公十年》:“雖有文事,必有武備。”強調外交活動需以軍事力量為後盾。後世文獻如《漢書·食貨志》提到“車騎者,天下武備也”,說明古代對軍事裝備的重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典》、《穀梁傳》原文或《本朝政要策》等文獻。
武備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表示軍事裝備和軍事準備的意思。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武”和“備”。
“武”這個字的部首是“止”,共有8畫;“備”這個字的部首是“備”,共有10畫。
“武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用語。在古代,戰争是常态,為了保護國家和自身利益,人們需要進行軍事訓練和裝備。所以,“武備”這個詞用來描述軍事裝備和準備。
在繁體字中,“武備”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但是“武備”這個詞的基本形狀并未改變。唐朝的時候,也就是大約1300年前,漢字的風格和現在有些不同,但在這個時期,“武備”仍然以相似的形狀書寫。
1. 軍隊的武備非常精良,戰鬥力極強。
2. 對于國家的安全來說,軍事武備至關重要。
1. 軍備:軍事裝備。
2. 武器:用于戰鬥的器械。
3. 防備:防止或準備遭遇危險的行動。
4. 軍隊:由一定規模的軍人組成的武裝力量。
1. 軍事:與軍隊和戰争有關的。
2. 兵器:戰争中使用的器械。
3. 軍用:專門供軍隊使用的。
1. 文武:武備中的“武”和文化中的“文”的對立。
2. 和平:沒有戰争和沖突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