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出光輝。 三國 魏 嵇康 《雜詩》:“光燈吐輝,華幔長舒。”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十三:“朗璞蒙垢,不能吐輝。”
“吐輝”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tǔ huī,其核心含義是“發出光輝,光芒四射”。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魏嵇康《雜詩》和晉陸機《演連珠》,例如:
- “光燈吐輝,華幔長舒” ——描寫燈火輝煌的場景;
- “朗璞蒙垢,不能吐輝” ——比喻美玉被遮蔽則無法顯露天資。
需與“吐火”(噴火)、“吐豔”(花朵綻放)等類似詞區分,“吐輝”特指光芒的散發,而非其他形式的顯露。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嵇康集》《陸機文集》等文獻。
吐輝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發出光輝、光芒。當物體具有明亮的光彩或某種光線照射時,可以用吐輝來形容。
吐輝由“口”部和聲符部首組成,共有10個筆畫。
吐輝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釋诂》中,最初的意思是閃耀的光輝。在繁體字中,吐輝的寫法為「吐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所變化,吐輝也不例外。在《說文解字》中,吐輝的寫法為「吞光王丘」,形象地表達了光亮閃爍的意境。
1. 夜空中的星星吐輝閃爍,美麗極了。
2. 太陽升起時,整個大地都被它吐輝所籠罩。
1. 光吐輝
2. 光輝吐故
3. 輝煌吐納
光芒、閃耀
暗淡、黯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