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歌袴的意思、歌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歌袴的解釋

《後漢書·廉範傳》載: 廉範 字 叔度 ,為 蜀郡 太守時,“ 成都 民物豐盛,邑宇逼側,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 範 乃毀削先令,但嚴使儲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後遂以“歌袴”為歌頌官吏德政之典。 宋 梅堯臣 《送閻中孚郎中知磁州》詩:“持麾邦寄重,歌袴民欣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歌袴”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語,其含義與古代官員的德政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出處與典故

該詞出自《後漢書·廉範傳》。東漢時期,蜀郡太守廉範(字叔度)廢除了當地“禁止百姓夜間勞作”的舊制,改為嚴格督促百姓儲水防火。此舉既解決了火災隱患,又讓百姓得以自由勞作。百姓感激其德政,傳唱歌謠:“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其中“五袴”指生活富足,後以“歌袴”代指對官員德政的歌頌。

二、詞語結構與含義

三、曆史評價與延伸

此典故被後世視為古代良吏治理的典範,常用于詩詞或文獻中,例如宋代詩人陸遊曾化用此典表達對清廉官員的推崇。現代語境中,“歌袴”多用于曆史或文學領域,形容深得民心的政策或官員。

“歌袴”不僅是一個曆史典故,更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仁政愛民”價值觀的推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歌袴(gē k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古代男子所穿的一種衣裳。現代漢字中,該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即“衣”和“巴”,它們分别表示衣物和地區。根據筆畫順序,衣具有五畫,巴具有八畫。因此,整個詞語共有十三畫。 歌袴一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根據研究,一種說法是它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服裝文化。古代中國男子在特定場合穿着歌袴示意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另一種說法是該詞起源于古代的地方方言,具有特定的地域色彩。 繁體字中,歌袴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明顯的差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歌袴可能會被寫成“歌袴”或者“歌豰”。這是因為漢字在演變的過程中經曆了改變,字形有所不同。 以下是關于歌袴的例句: 1. 他穿着一身華麗的歌袴在舞台上演唱。 2. 曆史上,歌袴被視為有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一些與歌袴相關的詞語包括:歌衫、歌绡、歌舞等。這些詞語都與音樂和舞蹈有關。 歌袴的近義詞可以是:華袍、錦袍、龍袍等。這些詞語都指向富麗堂皇的服裝。 反義詞方面,可以考慮一些樸素的服裝,例如:布衣、袍服等。這些詞語與歌袴形成鮮明的對比。 以上是關于歌袴的一些信息,希望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