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法鼓的意思、法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法鼓的解釋

佛教法器之一。舉行法事時用以集衆唱贊的大鼓。亦指禅寺法堂東北角之鼓,與茶鼓相對。《法華經·化城喻品》:“擊于大6*法鼓,而吹大6*法螺。” 晉 孫綽 《遊天台山賦》:“法鼓琅以振響,衆香馥以揚煙。” 唐 李白 《登瓦官閣》詩:“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筝。”《紅樓夢》第十五回:“早又前面法鼓金鐃,幢幡寶蓋: 鐵欖寺 中僧衆擺列路旁。” 趙樸初 《東京大街上大步踏》詩:“廣播車在前面講着話,僧人的法鼓在後面打。”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法鼓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法鼓”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法鼓是佛教法器之一,指寺院中用于召集僧衆、舉行法事的大鼓。根據禅寺傳統,法鼓通常放置于法堂東北角,與西北角的“茶鼓”相對,兩者功能不同,法鼓專用于宗教儀式,茶鼓則與日常活動相關。

二、象征意義

  1. 佛法傳播的象征
    佛經《法華經·化城喻品》中提到“擊大法鼓,吹大法螺”,将法鼓比喻為弘揚佛法的聲音,具有喚醒衆生、驅除雜念的寓意。
  2. 莊嚴與威嚴的體現
    法鼓聲音洪亮,常被用來形容具有震懾力的場景。例如《紅樓夢》第十五回描述鐵檻寺僧衆列隊時提到“法鼓金铙”,突顯宗教儀式的肅穆感。

三、文化延伸

四、現代釋義

當代語境中,“法鼓”可引申為具有號召力或感染力的聲音,例如形容演講、音樂等富有感染力的表達。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引用或不同宗派中的具體差異,可參考佛教經典《法華經》或禅寺儀軌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法鼓,拆分部首和筆畫: 法鼓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左邊的部首是“⺍”(丿部)表示手的形狀,右邊的部首是“鼓”(鼓部)表示樂器。它總共有11畫。 來源: 法鼓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代表着宇宙的鳴動和震撼。後來發展為佛教中一個重要的象征,表示佛法的教化聲音。 繁體: 法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法鼓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一種寫法是将左邊的“⺍”寫成一條豎線,表示手掌的形狀,右邊的“鼓”則仍然保持不變。 例句: 在佛教寺廟裡,法鼓的聲音宣揚着佛法的智慧和慈悲。 組詞: 法鼓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法鼓寺、法鼓山等。 近義詞: 佛鼓、佛法聲音 反義詞: 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